第9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以後武官更是很久都抬不起頭來,朝中文高武低的局面越發分明了。

  根據明末的文壇「後七子」領袖王世貞八卦,當時連赫赫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都要積極給張居正送禮送錢送「千金姬」才能步步高升。

  弘治年間雖然規範了武舉的流程,真正關心武舉的人卻也不多,畢竟推舉出來考試的都是過了明路的關係戶,全都是來給自己的履歷添點光彩的,實力估計也就是表面上過得去而已,沒必要太上心。

  朱厚照是不太懂這些潛規則的,他一點都不關心武舉那小兒科的文試,準備直接跟文哥兒去看後頭的武試。

  結果到了武試當天,朱厚照便覺得有些失望,感覺這些人不是很厲害。

  總覺得他小先生再長大幾歲,騎射一定能比他們好!

  朱厚照本來還以為自己能看到許多英姿勃勃的武學好苗子,沒想到一下場居然是菜雞互啄,頓時覺得很沒意思。他還有點不太確定自己的感覺,轉頭和文哥兒小聲討論起來:「你覺得他們怎麼樣?」

  文哥兒也覺前頭這些比試有點無聊,隨口回道:「還行,以後文官和武官上朝打架說不準能打勢均力敵,殿下將來肯定不用愁朝中局勢一邊倒。」

  朱厚照:「…………」

  這都什麼損話?!

  打架打得勢均力敵有什麼用?!

  朱厚照大失所望,很是鬱悶地跟文哥兒悄然離場,回東宮關起門來表示「這是他看過的最差的一屆武學生」。

  其實攏共也就看過這麼一屆。

  文哥兒見朱厚照一臉鬱悶,便給他分析了一下武學生的招收標準。

  人生來就是能世襲武官職位的,不需要努力也能當個千戶或百戶,擱你你也不會努力就是了!

  至於其他人為什麼不來參加武舉?人家真要有錢讀書、有人脈找門路從這些世襲武官手裡搶名額,為啥還要來考武舉?人直接參加科舉不好嗎?何必當武官看人臉色!

  武官沒得前途!

  你以為這世道還有機會給你掙個世襲千百戶嗎?別做夢了,每個吏部尚書新官上任都愛拿那些世襲的開刀,磨刀霍霍想把他們統統裁掉!

  還想再多來點?門都沒有!

  眼下是個相對太平無事穩時期,外無強敵,內無大患,軍戶大多在種地,文強武弱倒也不算什麼大問題。

  何況朝中這種局面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就算想改變也得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

  朱厚照聽完文哥兒一通分析,哼哼唧唧地說道:「你也是文官,你當然覺得不用急。」

  文哥兒沒想到他還能有這樣的認知,不由嘉許地看了他一眼,欣慰地說道:「對,我也是文官,殿下平時須得多聽聽別人的看法。凡事多找幾個人討論討論,不能隨便聽誰提個建議就拍拍腦袋直接做決定。」

  朱厚照一臉驕傲:「孤又不是傻子,當然不會你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當天傍晚,朱厚照就跑去找他父皇表達了自己對武舉的失望,還給朱祐樘講了文哥兒的「勢均力敵」說法。

  朱祐樘先是啞然失笑,而後又有些笑不出來。

  朝中文武失衡的情況,他又何嘗沒注意到?

  他也曾試著抬一抬勛貴的地位,比如進士恩榮宴時讓英國公張懋去坐在上首。可惜這點算盤沒起到多大的用處,勛貴武官在朝中還是說不上話,他們家中子弟更是常年被文官拿出來罵。

  雖然那些勛貴子弟確實有點不像樣,可若是他們一個兩個全都被文官壓著打,往後朝中就更沒有他們說話的份了。

  這也是朱祐樘平時對勛貴多有偏袒、只要不出大問題基本不會處置的原因。

  如今內閣中三位閣臣都是東宮舊人,做事有商有量的,君臣相處起來倒也還算和諧。

  只是這種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並沒有特別想做的事,如果他想有什麼作為,必然也會有重重阻礙。他這樣的性情尚且能感覺出來,他皇兒這樣的脾氣以後豈能受得住?

  朱祐樘摸著朱厚照腦袋說道:「難得你小先生願意與你說這些,你可莫要往外傳。」

  比起其他文官,文哥兒對勛貴武官乃至於軍戶都是看重的,要不然也不會一直想發展河西走廊了。這王家兄弟倆興許都是文官里的異類!

  想想王華這個當爹的年輕時能英勇地「奪門而逃」,想來應當是虎父無犬子!

  對於王家兄弟倆這樣的好苗子,朱祐樘覺得是需要維護好的。

  朱厚照哼了一聲,沒說答不答應。事實上很多他們師徒倆談及過的問題,他都不會隨便和他父皇以外的人講,只會牢牢地記在心裡!

  十月初,武舉結果就出來了,朱厚照因為去看武試的時候挺失望,都沒再關心這事兒。

  文哥兒倒是掃了幾眼,還代表《新報》去找武舉第一的武狀元做了個專訪。

  今科武狀元叫許泰,他世襲了他爹的千戶職位,如今被安排在他爹當過指揮使的羽林左衛當差,管的是皇城東面的治安問題。

  那天朱厚照看了幾場就直接走了,沒能看到許泰他們的出場。

  其實許泰的武藝還是不錯的,人也長得挺英俊,一看就精氣神十足。

  文哥兒覺得許泰看著還挺順眼,很快就跟人聊熟了,約好以後得空了一起吃個宵夜什麼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