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者有話說:

  文崽:呔!吃我一記傳銷式宣講!!

  *

  更新啦!!!

  日常悄悄擺個碗!慶祝文崽西北開發計劃第一階段初步成功(?)

  萬里長征足足抬了個腳!!!

  *

  註:

  ①箜洋芋:參考網上的做法,俺也沒吃過

  ②關於種土豆的風險:土豆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寫過相關缺點了,也沒有讓文崽在主糧充足的地方推廣,沒必要一直提什麼愛爾蘭土豆疫病問題啊

  按照這裡的設定,本來就不是讓它代替原來的主糧

  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研究輪作套種降低風險之類的做法(秦漢時期的農書就提到農民會五穀都種點,降低病蟲害風險之類的,平時祈求的不都是「五穀豐登」嗎?咱不會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的),這些不需要再在文里詳細描述了吧。文里已經都安排專家專門研究和指導了,再往上就是科技突破問題了。

  實在出現大災大禍,朝廷也會進行賦稅減免和運糧賑災,這就是古代朝廷存在的意義啊。朝廷干不好這個活,它就該被推翻了,元末明末不都農民起義嗎?這都是幾十上百年才走完的流程,沒必要在剛開始種就瘋狂唱衰說種這個會餓死人……有些地方不種也會餓死人的。

  第375章

  西北這地方種什麼都難,種小麥不能連著種,種棉花也不能連著種。

  種多了,地就吃不消了麥穗癟了棉花也不開花了哪怕照著老一輩摸索出來的法子去養地,還可能遇到風沙或者乾旱等同於一年下來白忙活。

  所以對於文哥兒說的那些關於土豆蛋子的缺點大家都接受良好。

  難伺候點就難伺候點,種啥不難伺候啊,何況這土豆把能吃的部分藏在底下便是秋收時突然來了場風沙都不必搶收哩!

  那種馬上要收成了,麥子棉花卻全砸地里的感覺誰都不想回憶。

  心都是在滴血的。

  聽說這大本營會一直留著與小狀元一起來的元先生他們會留在這裡解答大夥的疑問,有什麼種植上的難題都可以找他們請教(小狀元說的是探討,不過他們覺得自己沒什麼能跟元先生他們探討的)。

  他們將會花費數年功夫研究出適合河西走廊這邊的種植模式,順便逐步建立並擴大甘州這邊的西北育種基地。

  以後他們甘州的種子說不準不僅可以自己用還可以賣到別的地方去!

  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是光聽小狀元一樁樁一件件地說起接下來的安排他們就感覺心裡既踏實又滿足。

  踏實是因為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滿足是因為有種終於被朝廷看重的感覺。

  這可是朝廷三年一次的掄才大典選出來的二十位庶吉士!

  他們本可以待在京師安享富貴榮華卻來到這邊遠的軍屯跟他們同吃同住,還針對西北這邊的情況悉心為他們做出這麼多安排。

  而他們需要軍戶去做的只是和往常一樣好好屯田而已並沒有讓他們額外多幹活!

  這讓這些平時走到哪都被人看不起的軍漢們怎麼能不振奮!

  難怪陛下敢欽點這么小一位狀元郎陛下的眼光果真不一般他們的王小狀元一定是大明的福星!

  文哥兒哪裡知道眾人的想法,吃飽喝足後一看,一百戶軍戶勻出來試種土豆的軍屯已經全挖完了,便帶著人浩浩蕩蕩地開始搞稱重。

  稱一塊地的土豆,便報一個數。

  報數的人一開始是稱邊站著的那圈人,隨後由嗓門大的軍漢往外報,一聲更比一聲大,宛如漣漪般在人群中傳開,引發的波瀾不可謂不大。

  哪怕是拿最末等的土地來種,產量也遠高於所有人的預料!

  好吃還高產!

  這哪是什麼新糧種,菩薩托小狀元送給他們的仙物吧!

  眾人再看向文哥兒,只覺他們這位小狀元眉目俊秀疏朗,瞧著便不似凡胎俗骨。

  不少人正感慨萬千,忽有一騎急匆匆而來。

  那人下馬後徑直找到李清這位指揮使。

  草原人常年把中原當他們的糧倉,尤其是河西走廊算是孤懸於外,更容易受北虜襲擊。李清一看來人這般匆忙,知曉許是北邊有情況,當即讓對方先把嘴閉上,尋個無人處再讓對方稟報發生了什麼事。

  等那信使說完以後,李清先是錯愕,而後哈哈大笑,叮囑對方去把人邀過來,自己則先去找文哥兒知會一聲。

  文哥兒忙活了半天,到稱重環節才算有空歇一歇。見李清過來尋自己,訝異地問:「可是出了什麼事?」

  李清道:「是有點事。」

  他給文哥兒講了北邊送來的急報,說是王守仁他們回來了,不過不是單獨回來的。

  他們這次沒從嘉峪關入關,而是準備沿著長城走,看看關外風景。關外到底不安全,所以他關外七衛的朋友們熱情地派人護送他們歸來。

  事情吧,就是這麼湊巧,正好北虜那邊有異動,想來查探河西走廊有沒有著手囤冬糧(囤好了他們正好下來「大豐收」)。

  王守仁他們一行人把這些探子揪個正著,還把北虜南下搶掠的計劃摸了個一清二楚,這不,甘州五衛負責戍守長城的人急急忙忙跑來請示李清該怎麼安排。

  李清聽後只覺王家兄弟倆都不一般。

  邊境線那麼長,想要守得萬無一失難如登天,要是真叫這些人南下搶掠,他這個指揮使首先就得挨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