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百姓這些消耗只是小頭,還有更重要的是達官貴人們的需求。

  百姓要是建夯土房,所需要的興許只是幾根小小的房梁。達官貴人不一樣,他們要造大宅子、配大院子,什麼都得往氣派里造,不砍幾棵幾十上百年的老樹估計都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要是朝廷要搞大工程把任務攤派過來,那需求量就更可怕了。

  像當初隋唐時期經常搞大工程,不是建宮殿就是造大船,竟是把偌大的秦嶺都給薅禿了。據說到了唐代開元年間已經「近山無巨木,遠求之嵐、勝間」,也就是要沿著黃河跑去山西、內蒙一帶砍樹!

  可見是傾秦嶺之力才打造出盛唐時期那般繁榮昌盛的長安城。

  好在明朝煤礦利用效率已經挺高,而那荒漠邊緣的樹大多不怎麼健壯,估摸著也不適合拿來建房子,多監督監督應該能把原有的樹和草給留下。

  同時還得挑選一些適合的樹種和草種。

  這事兒不急,畢竟植樹造林這種事少說也得幾十上百年才能勉強有點兒成效(而且這點成效可能哪天別人一聲令下就毀了)。

  反正有緣分就選育一下,實在沒緣分也不強求。

  作為一個蹭過好多回王派關學(科學)講座的編外成員,元思永還是能理解文哥兒在操心什麼的。他認真點頭記下了文哥兒的話,表示自己平時會多多留意。

  文哥兒看著元思永看起來越發堅毅的臉龐,忍不住拉著他由衷感慨起來:「我怎麼這麼好運氣,能認得像你們這麼好的朋友!」

  人在世上想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應當是很難的,他確實交到了很多很多這樣的朋友。有時候不必他開口,他們自己便堅定不移地走向他們共同的目標。

  元思永笑道:「因為文哥兒你自己就很好。」

  要不是結識了文哥兒,也許現在的他還在埋首苦讀,準備熬出個功名或者受父親蔭佑當個中書舍人或者縣令之類的。

  那算是一條能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的坦途,只是他興許不會認識許多現在認識的朋友,興許也沒有勇氣堅持自己想走的路。

  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跟著文哥兒一起做事,總感覺渾身都是勁,多苦多累都不覺得難熬!

  兩人就此說定了,文哥兒便去和李指揮使商量後續安排。

  薅走人家兒子,留下兩個育種專家,屬於二換一啊,算下來他還虧了!

  得知文哥兒想留人在這邊繼續指導後續推廣工作,李清自然一口應下。等聽文哥兒說想帶李燿入京見識見識,李清更是激動不已:「你只管把他帶去。有句古話怎麼說來著,『有事弟子服其勞』,他皮厚肉糙的,不僅抗打抗揍,手腳還麻利,平時有什麼事就讓他去干。」

  面對這麼開明的家長,文哥兒這個當老師的心裡自然非常熨帖。

  雙方愉快地完成了本次人才交換計劃。

  文哥兒邀李清來觀摩本次土豆試種計劃的收穫儀式。

  好東西要讓大家都看見!

  這些天以來他已經讓社學學生充當宣講員,跑周圍軍屯跟大夥宣揚土豆和辣椒的妙處。只要大家能親眼看一看、親自嘗一嘗,明年一準家家戶戶都想試種!

  理論上來說土豆和辣椒都並不占用原有的耕地,只要明年種苗充足的話,大家都可以種種看的!

  土豆可不僅可以做菜,還能當主糧吃,對於一年只能種一季作物的西北來說可是熬過寒冬的救命糧。

  至於儲存問題,他們這幾年也實踐了一些。如果擔心土豆長芽,可以把它片成片趁著天晴曬乾後放到乾燥處儲存起來,要吃的時候拿出來蒸上一些,比起許多粗糧更方便、更有營養且更容易消化。

  要是能同時種出辣椒,出鍋時撒上點兒辣椒粉,吃起來絕對有滋有味。

  實在餓狠了,單獨吃也美味且管飽!

  產量高還好吃,誰能不心動?!

  等到群眾動員好了,再由李清這位都指揮使稍加號召,當天一定能有足夠多的軍戶過來觀摩本次收穫儀式。

  也算是給他們這次西北之行來個鄭重的收尾。

  李清知曉當天文哥兒他們這群庶吉士要親自挖出第一批土豆,自然表示到時候會組織他們甘州五衛派幾撥人過去參加這次收穫儀式。

  私心裡,李清還是不太相信他們這批讀書人真能種出什麼高產糧食來的。只不過既然文哥兒這般有信心,他也沒必要當個惡人。

  頂多等他們沒法從那些綠油油的作物里挖出糧食來的時候,他可以在旁邊幫忙圓一圓。怎麼都是他兒子的老師,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會幫點忙的!

  李清答應完了,又壓低聲音給文哥兒提了個醒,讓文哥兒務必先挖幾棵出來看看情況。要不然到時候出了岔子著實不太好看!

  文哥兒道:「放心吧,我們已經挖過了,有一批是我們提前小半個月種下的,產量非常可觀,算下來比我們在皇莊試種時都要大。」

  文哥兒一開始也擔心他們在京師選育出來的土豆種會不會水土不服,結果這幾天挖出來一看發現它可比他們這些人適應得更快!

  要不怎麼說土豆蛋子和西北有緣呢?

  聽元思永他們說,這邊種出來的土豆甚至比京師皇莊更適合留種。

  他們的第一次西北試種計劃,該收尾了!

  第374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