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交易),最終決定把只讓餘姚年輕人沉迷其中的苦樂寮開到京師來。

  只是徵用一個禪院的事而已,有什麼難的?他們這些佛寺最不缺的就是空閒地方。

  只不過想要用人王小神童的創意以及王家父子的名頭,怎麼都得跟人打個招呼談好潤筆費才行。

  王華怎麼說都是個五品官,回頭要是來發現他們直接挪用豈不是要出大問題?

  佛家人做生意……哦不,做有益於廣大香客與信徒的事,最講究的就是和氣生財。可不能錢沒賺到還得罪人!

  王華與兩位主持一通交流下來,算是體會到出家人有多能說了(其實很大一部分說辭是當初文哥兒給的)。聽他們這麼一講,這件事有益於百姓,有益於大明,更有益於他這個當事人。

  他要是信佛,這事兒就是度化眾生;他要是不信佛,這事兒就是教化百姓。

  最後還隱隱透露出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意思:潤筆費給你送上門了,你就說要不要吧?

  王華:「…………」

  王華肝疼。

  要是文哥兒沒去西北,被這些人找上門,鐵定二話不說就賣了他這個爹換錢了。

  現在文哥兒不在,他是要把這筆潤筆費給拒之門外嗎?

  王華嘆了口氣。

  他拒絕了又有什麼用,家裡三個娃兒都把他在龍泉山寺的光輝事跡畫成那什麼連環畫了。如今京師內外還有人不知道嗎?

  王華還是應下了這件事。

  就是感覺整個人麻麻的。

  自己親自賣自己,還不如被兒子賣!

  真是造孽啊!

  王華想得沒錯,《王狀元三兩事》這本連環畫確實賣得挺火,畢竟這書圖多字少,畫風又格外活潑歡快,小孩子拿起來都能讀,不少人都樂意帶一本回家給小孩子啟蒙用。

  有的人看到自家坐不住的皮孩子居然能捧著本書讀得津津有味,高興得直呼祖墳冒青煙了!

  隨著這本書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面也越來越廣,京師五六歲的小娃娃都能夸上王華幾句。

  王華這位狀元郎的群眾基礎這不就來了嗎?

  瞧著這火熱的討論度,朝中都有人暗中懷疑那書是不是王華自己授意人出的了。

  沒想到你個王實庵平時人模狗樣,私底下居然使出這樣的辦法給自己揚名!

  連朱厚照都聽說了這本火遍京師的書,叫人弄了本回來讀得津津有味,時不時跟楊玉交流幾句,說這是小先生給他講過的!

  他收到過文哥兒不少帶畫的信,一眼就能看出這書肯定不是他小先生畫的,也不知到底是誰把他小先生的話給畫成了這樣的圖冊!

  哼!

  以後他也要畫《小先生三兩事》……不對,怎麼都得是《小先生三百事》,「三兩事」太少了,根本不夠畫的!

  朱厚照哼哼唧唧地把這件事記在小本本上。

  他的畫冊一定賣得比這人的畫冊更火!

  傍晚朱厚照還跟他父皇分享了這一宏偉構想。

  朱祐樘:?

  朱祐樘道:「你是太子,不可耽於書畫之道。」

  算下來朱祐樘也是個書畫愛好者,自己平時得空會寫幾個大字陶冶情操。

  可是自古以來吧,皇帝過於沉迷個人喜好都不是什麼好事,比如沉迷寫詩的陳後主陳叔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玉樹後庭花》;比如沉迷書畫的宋徽宗,直接把半壁江山拱手送人……

  朱祐樘可不希望朱厚照走岔了路。

  書畫這東西,最好是有餘力的時候學上一點、平時用來消遣消遣就好,絕不能投入過多的精力。

  不然到時候罵人的可就不止是朝中老臣了,天下人恐怕都要罵上幾句!

  朱祐樘把那什麼陳後主、李後主的亡國事跡都給朱厚照講了,又把宋徽宗那會兒的靖康之恥也提了幾句。

  朱厚照也是跟著文哥兒學了不少經史內容的,聽他父皇講到靖康之恥頓時就氣憤地跟著一起數落起來。

  他要是也那麼喜歡書畫,一定打聽清楚北邊哪些地方有好顏料,全都在輿圖上打好圈圈,親自帶兵過去把它們挨個打下來!

  那不是想怎麼畫畫就怎麼畫畫嗎!

  才不會像宋徽宗那麼丟人!

  朱祐樘:?????

  不對頭,這小子有點不對頭!

  為什麼他這麼個溫吞性格的爹,會生出這麼個好戰的兒子?

  朱祐樘只能勸道:「照兒啊,古人說得好,『國雖大,好戰必亡』……」

  朱厚照麻溜接話:「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嘿!

  他跟小先生學過一整句!

  父皇休想用半句話誆他!

  朱祐樘:「…………」

  算了,他說不過這小子。

  朱祐樘決定讓小神童以後自己煩惱去。

  誰叫他什麼都給這小子教?

  父子倆正聊著,就聽有人說西北那邊來信了。

  作者有話說:

  小豬:孤乃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壽是也!沖鴨!

  大豬:腦殼痛,腦殼痛

  *

  足足二更!

  還有足足三個小時,不知日萬是否成功!

  *

  註:

  ①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出自《史記》引用的兵書《司馬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