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為一個聰明孩子,楊慎當然不會上這種當,只一臉靦腆地表示自己確實寫不出來了。

  李東陽看了眼一臉失望的文哥兒,笑著拿起首楊慎寫的詩念了一遍,對文哥兒說道:「於寫詩方面,你這個師兄可不如師弟啊。」

  文哥兒一點都不在意李東陽這個點評。

  楊慎是誰啊,楊慎可是能寫出「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大明著名才子,他寫詩不如楊慎不是很正常嗎?

  他又不是要成為什麼大詩人大文豪的人!

  文哥兒不僅不在意,還積極慫恿道:「您把師弟也收入門下好生教導,肯定能再教出一個狀元郎!」

  李東陽一聽,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錯。

  李東陽轉過頭笑問楊慎願不願意當他學生。

  當代文壇領袖兼當朝內閣閣臣問你願不願意拜師,誰會傻到說一個不字?楊慎都不必徵詢楊廷和的意思,當場便應了下來。

  還有這麼多賓客在場,拜師之禮自然是改日再補上。

  李東陽秀過了得意門生,又順便收了個新學生,心情很不錯。

  一場聚會搞下來可謂是賓主盡歡。

  散場以後文哥兒約李兆先出去續攤,先跟李兆先聊了聊工部觀政的心得,接著暗搓搓詢問李兆先想不想去陝西行都司玩耍。

  文哥兒分析過了,只要想辦法拉上正在兵部幹活的他哥或者正在工部幹活的李兆先,再加他們的農學專家元思永,他被允許出去玩耍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畢竟有相熟的人陪著,長輩們肯定更放心讓他出去!

  至於為什麼先找李兆先商量,而不是先找他哥,當然是因為他被他哥搶過出門藉口一次,怕再被搶第二次!

  要是李兆先願意去的話,他就不給他哥露口風啦!

  李兆先本來還奇怪文哥兒為什麼偷偷摸摸找自己,聽完文哥兒的打算後忍不住說道:「你還是右春坊右贊善,詹事府那邊會讓你出去嗎?」

  要知道文哥兒可不只是翰林修撰,還是正兒八經的東宮屬官啊!

  文哥兒道:「這有什麼難的?只要我說服了太子殿下,一切就好辦了。」

  要是事情順利的話,文哥兒甚至想把他們這屆庶吉士全都帶過去,這可都是年輕人吶,多好的勞動力!

  不一起去河西走廊種土豆實在可惜了!

  只是也不知他們願不願意去。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出遠門,且還是去河西走廊那麼荒涼貧瘠的地方。

  文哥兒準備把核心成員都遊說好了,再去悄悄徵詢他們的意見。

  李兆先與元思永也已經非常熟稔,當然知曉文哥兒對河西走廊的種種規劃。他猶豫著說道:「我爹說接下來要給我議親……」

  李兆先都二十一歲了,本來早就該成親的,可他前幾年忙著科舉,他爹又初入內閣,都沒把心思放在這上頭,一來二去便耽擱下來了。

  這一來二去,硬是把他拖成了大齡青年,這次怎麼都得先把婚事定下。

  文哥兒聽李兆先這麼說,有些失望地說道:「那我再琢磨一下怎麼辦才好。」

  結果文哥兒沒犯愁幾天,正旦假期都沒過完呢,李兆先就找了過來,說是自己婚事已經定下來了,定的是潘辰家的女兒。

  潘辰祖籍浙江,但年幼時便父母雙亡,隨叔父長於京師,與同在京師長大的李東陽是多年好友。

  姻親這事兒本來就是看父輩交友圈如何的,李東陽趁著過年與潘辰聊了聊,乾脆利落地把婚事給定了下來,準備走個程序就讓李兆先和潘家女完婚。

  成親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成婚之前基本沒李兆先什麼事。

  也就是說,要是不用去太久、不至於耽誤婚期的話,李兆先可以自由出門了!

  事實上文哥兒自己也不可能去太久,頂多也就出去幾個月的事。

  文哥兒一聽李兆先的岳父是潘辰,頓時想起來了。

  潘辰是別人舉薦上來的翰林院待詔,也就是不經過科舉直接給的九品官,和趙九成他們的鴻臚寺序班一個性質。

  這幾年潘辰負責當翰林院的圖書館管理員,每次他去借書都能和對方聊上幾句來著。

  文哥兒也聽李東陽他們介紹過潘辰,說是潘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只是考試運不太好。

  具體體現在潘辰考了四次鄉試都是臨時病倒沒考成,第五次去考的時候旁邊的考生突然伸手拉他的答卷過去看,弄得潘辰也被牽連得不得不終止考試!

  這好不容易自己順利進了考場,還能栽在別的考生身上,就說他夠不夠倒霉吧!

  反正這麼一番折騰下來,潘辰就不再下場考試了,安心當一個大隱隱於市的京師名士,往來的全是李東陽他們這些當代名流。

  若非有朋友極力舉薦他到翰林院,他還只能過著每天吃吃喝喝寫寫詩文、時不時和大佬朋友們聚個會的日子,多麼枯燥乏味!

  很顯然,李東陽他們挑姻親不太看品階。

  反正一般都沒他們高。

  碰上家風好又處得來的,談婚論嫁不是什麼稀奇事。

  既然是相熟的人家,文哥兒自然是直接恭喜李兆先喜得良緣,並且開開心心地謀划起這次陝西之行。

  陝西那邊有他師叔楊一清!

  同行的有他師兄李兆先和摯友元思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