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下一位執卷上前的讀卷官是元守直。

  元守直才四十出頭,眼下正當壯年,光是從儀表上看就很有優勢。

  他展卷讀起了手中的答卷,嗓音清正有力,語調更是抑揚頓挫,聽得朱祐樘都微微坐直了身體。

  這文章聽起來很有意思。

  不僅針對題目給了恰當的建議,歌功頌德也不像別的卷子那麼千篇一律,聽起來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犯困,反而想讓元守直一直給念下去。

  元守直把全卷都念完了,朱祐樘還莫名地有點意猶未盡。

  可是等到元守直念起第二份卷子,他又沒了剛才那種津津有味的感覺。

  朱祐樘微微一頓,隱約猜出了點什麼,卻不動聲色地聽讀卷官們輪流上前把十份答卷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讀完。

  讀卷儀式結束,朱祐樘面前的御案上已經擺好十份答卷。

  百官與讀卷官依次退至文華門外,只留下內閣五人於文華殿內等候朱祐樘御批一甲三人的名字。

  朱祐樘命人把十份卷子拆開一看,那份讓他最為喜愛的答卷上果然寫著文哥兒的名字。

  他眉頭動了動,抬眸瞧了眼靜立在下首的徐溥等人,又把幾份答卷輪流拿起來看了眼,最終提筆把前三甲寫了下來:分別是浙江王守文、北直隸陳瀾與南直隸朱希周。

  陳瀾文章中正平和堪為榜眼。

  朱希周這名字他頗為喜歡,定為探花再好不過。

  這三人長相也是頗為出眾的,絕對不在貌寢之列。

  至於剩下的七份卷子,朱祐樘沉吟片刻才笑著對徐溥幾人說道:「這位湖廣李永敷,當為二甲傳臚。」

  到這裡皇帝直聘工作算是正式結束了,餘下的全部交由徐溥他們來決定。

  徐溥會意地上前接過御批的一甲名單與餘下的七份卷子。

  這前四的名次就定得很均勻,有南北直隸各占一人,浙江和湖廣又各占一人,沒出現某地人扎堆的情況。

  像當年解縉這個江西人當大學士主持科舉,一口氣點了一百多個江西進士,甚至不惜給老鄉透題也要讓江西人占得頭名,以至於前七名全是江西人。

  算下來那一屆科舉的讀卷官裡頭的五位閣臣都是江西的,錄取的考生裡頭也有三分之一是江西的!

  可謂是滿朝文武半江西!

  就很不符合中國人的處事原則。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啊!

  這不,解縉沒風光兩年就被踢去建設廣西山區了,後來更是被錦衣衛灌醉活埋在雪地里硬生生埋死了。

  看著這籍貫十分均衡的名單,穩重老成了一輩子的徐溥就覺得十分舒適。

  他是宜興人,出身南直隸,看著才二十出頭的南直隸後生朱希周就十分順眼。

  想來謝遷看著文哥兒這餘姚後輩,李東陽看著李永敷這個湖廣後輩也是如此!

  至於劉健和丘濬他們的心情,估摸著就要從後面六人的排名里稍微找補一下了。

  不過徐溥覺得丘濬這傢伙應該不太需要找補。

  總的來說,這是份讓內閣諸人都十分滿意的名單。

  更有趣的是,今年的一甲瞧著都十分年輕,沒一個是超過二十五歲的!

  文哥兒這個榜首,更是遠遠拉低了一甲的平均年齡!

  這名單傳出去不知會讓多少年輕人歡欣鼓舞。

  就是對那些總也考不上的人來說會有那麼一點難受就是了。

  徐溥內心活動十分豐富,面上卻沒有表露分毫。

  等他捧著答卷從文華殿走回東閣,才看了眼欲言又止的丘濬幾人,抬手把御批的一甲名單拿給他們自行傳看。

  丘濬率先接過名單,他定睛一看,一下子瞧見了名列第一的「王守文」三個字,只覺整個人都舒坦了。

  丘濬當初的殿試答卷也是有幸被御前讀卷的卷子之一,本來論文章當以一甲及第,只是因為在策文中針砭時弊讓人不喜,最終以貌寢為由改為二甲第一。

  只要是讀書人,誰不希望殿試名列一甲的?

  如今看到文哥兒的名字為三鼎甲之首,丘濬只覺這輩子再沒有這麼高興過。他都沒再往下看,直接把名單遞給李東陽他們。

  旁邊也想看看名次的劉健:「…………」

  這小老頭兒為什麼越過他?

  李東陽與謝遷看過名單自是歡喜不已。都已經出了名次,全程他們也算避嫌到位了,再表現得一點都不在意就有點虛偽了!

  李東陽笑著說道:「陛下此番應當是希望能激勵後進。」

  不說文哥兒,只說榜眼陳瀾二十五歲、探花朱希周二十三歲,便是難得的!

  於科舉的各級考試上,只要考生水平相差不遠,考官們其實都更傾向於讓年輕些的排在前頭。

  積累多年、為人老成的年長考生固然可用,可科舉到底是掄才大典,是替朝廷選拔人才的,當然更看重才華高的、能力強的。

  這些年輕考生能用更短的時間達到年長考生同樣的水平,說明他們學習能力明顯更強,為什麼不選他們?

  謝遷也是難得地為學生高中露出了歡欣之色。

  學生三元及第都不開心,什麼時候才開心?

  劉健最後才拿到御批名單,不出意外地在最前頭瞧見了「王守文」三個字。

  他在閱卷過程中也認出了文哥兒的字跡,只是沒跟任何人說起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