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巧的是,殿試只考一道策題,考的就是考生的臨場發揮能力。

  就文哥兒這種吃頓飯能破二三十道題的思維能力,要論臨場發揮能力誰比得過他?

  哪怕王守仁沒在外頭嚷嚷,心裡也覺得這次他弟的狀元應該是穩的。

  文哥兒聽他哥這麼說,也知道自己能堵住親哥的口,也堵不住外面那麼多人的口。

  大明開國百餘年,能稱得上三元及第的人也就兩個(其中一個還被朱棣除名了)。

  到了殿試這一環節,考生水平已經經過重重篩選,要論學問和才思其實差距不算太大,基本就看皇帝和內閣想不想給你。

  像王鏊這樣二十出頭便一口氣在鄉試、會試考了兩元的,殿試時卻是授了個探花,狀元則是落到了謝遷頭上,顯見三元及第這種值得吹噓個幾百上千年的榮耀是不會隨隨便便授給誰的。

  畢竟這東西要是多了可就不稀罕了!

  文哥兒給王守仁分析了一下這裡頭的彎彎繞繞,對王守仁的猜想直搖頭:「看吧,三元及第哪有那麼容易?」

  王守仁聽了他弟的一通分析,目光幽幽地看著他說道:「你覺得是陛下會不想給你授狀元,還是內閣會不想給你授狀元?」

  當今聖上朱祐樘,他那太子學生的家長!

  內閣五位閣老,足有三位和他連親帶故!

  文哥兒:「…………」

  這麼一說,他竟是本屆科舉最強關係戶?!

  完了,現在他得開始祈禱後世記載中朱祐樘是一代明君,老丘和他的老師們全是千古賢臣。要不然他們這些人要一塊遺臭萬年啦!

  想想看,要是他們這屆領導班子沒當好大明掌舵人,到時候史書肯定會這麼寫:這個皇帝年紀輕輕就昏庸無道,眾閣臣也沒一個好東西!這是早有徵兆的,證據多得不得了,比如他們在弘治初居然曾暗箱操作讓一個九歲小孩三元及第!——震驚!太可怕了!簡直視科舉於兒戲!早在那時候,不少人就知道大明要完!

  反面典型竟是我自己!

  這得被人戳多久脊梁骨?!

  大概只有攛掇小豬崽子多多激勵他父皇努力當個明君才能拯救一下。

  現在問題來了,該往什麼方向激勵才能保證朱祐樘他們成為人人誇讚的明君賢臣?

  唉,真愁人。

  腦殼痛,腦殼痛。

  文哥兒東拉西扯地和他哥閒扯了一會,才終於良心發現沒再留在馬廄干擾王小紅吃晚飯。

  接下來一段時間登門的客人倒是少了。

  大家都知道文哥兒要備戰殿試,自是知趣地沒登門打擾。

  文哥兒也沒再去翰林院,也沒去老丘他們家玩耍,而是在家閉門讀書。

  要知道殿試負責閱卷的讀卷官大多都在老丘他們這些人裡面挑的。

  批卷子的人全是熟人就算了,考前要是還天天見面,難免會給人一種「你怎麼不直接保送狀元算了」的感覺……

  當然,現在外頭各種討論跟這個說法的差別也不大就是了。

  不同的是對於京師大部分人來說,對他們看著長大的小神童拿狀元都是很看好的。

  你說人小神童才九歲不該得狀元,你自己二三十歲了,出的書有人小神童多嗎?有本事跟人合編《成語詞典》嗎?去考科舉能連中二元嗎?

  最重要的是,你能坐到街頭給人免費幫人寫家書,一寫就是一整年嗎?

  當初那「免費」二字,可是曾經風靡全京師,被無數商賈學去當噱頭的!

  小神童那個書信攤子一度為不少人免費寫過家書,如今其中許多人已經與家人在京師團聚了,手頭可都還留著當初的家書。

  小神童要是能中狀元,他們保准拿出來吹噓個十天半個月,仿佛三元及第的是自家孩子!

  當然,在小神童高中會元的消息傳開以後,很多人就已經找出各種神童真跡開始吹了……

  有這麼龐大的群眾基礎在,文哥兒不中個狀元很難收場!

  文哥兒還不知道他親手散出去無數黑歷史(練字書信)正在京師各個街頭巷尾大規模傳播,他閉門讀書小半個月,終於迎來了殿試的日子。

  殿試的主考官理論上是皇帝朱祐樘,考完殿試的進士們一躍成為傳說中的「天子門生」,不過皇帝肯定不可能親自幹活,所以殿試的各項工作還是由徐溥他們這些人來負責。

  今年內閣由大學士徐溥、劉健充當讀卷官,要不是丘濬他們推了這活兒,內閣全員都會參與其中。

  於是今年殿試主要由徐溥、劉健負責統籌全局,再由元守直他們這些更為年輕力壯的讀卷官負責幹活。

  ……對文哥兒這個准考生來說,就差沒有全員熟人了。

  文哥兒沒有關心讀卷官都有誰,殿試當天一早就到熟悉的宮門外排隊等著入場。

  他是會試第一,入宮時也是排在第一位,他後面接的則是會試第三!

  自古以來朝廷對於組織大型活動就很追求壯觀和對稱,像他們這些考生入場參加殿試也是有一套規範流程的。

  比如此時此刻他們會試排名為一三五七九的考生排在左掖門外,會試排名為二四六八十的考生則排在右掖門外。

  等到宮門一開,大夥就可以分成左右兩排規規整整地自左右掖門進入紫禁城!

  整齊!有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