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程敏政樂道:「我以前用這菜來宴客,大家都跟我說『有難處只管開口,能湊出來的我們都會湊一湊借給你』。」

  臭鱖魚好吃是好吃,可那味道真是喲,簡直臭到了骨子裡。而且就得要這麼臭才正宗,臭味輕了的話就沒那個味了!

  文哥兒沒吃過臭鱖魚,不過他是勇於嘗試的好孩子,立刻積極地追問起程敏政那臭鱖魚是怎麼做的。

  程敏政道:「有句詩叫『桃花流水鱖魚肥』,桃花盛開時鱖魚躲了幾個月的冬、養了幾個月的膘,正是最肥美的時候。到那時才是吃鱖魚的好時節,眼下卻是沒那麼相宜。」

  哪怕是臭鱖魚,那也是要應季的時候醃製才能擁有最好的風味。瘦骨嶙峋的鱖魚哪裡醃得出那股獨特的臭味來?

  文哥兒聽了頗為失望,當即說以後自己要是將來能趕在桃花開時到程敏政老家去,一定要托他提前寫封介紹信,好叫他能投奔老程家的人親自學學怎麼醃臭鱖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等他學會了,就能用臭臭魚禍害所有人去!

  程敏政:「……好。」

  傳聞果然不假,他們這位王小神童就愛吃。

  文哥兒興沖沖約了一圈,把小夥伴都給叫上了。

  一直到下午進宮給朱厚照講學,他瞧著還是興高采烈的,弄得朱厚照都好奇地問他咋這麼高興。

  朱厚照還這么小,出宮是不可能出宮的,文哥兒自是沒給他講自己的二月二集體活動。

  今兒他信口忽悠朱厚照幾句,就開始正式給朱厚照介紹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在正史裡面也是很出色的,出色到老劉臨終前拉著他的手說「如果我兒子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當臣子當到先帝給他說這樣的話,可見杜甫寫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所言不虛!

  今兒的天氣還是很不錯,玩沙子這個好節目依然可以繼續進行。

  文哥兒便領著朱厚照和楊玉堆起了隆中對的所在地,於是大家造茅廬的造茅廬,理田地的理田地。

  既然是要造隆中對景觀,文哥兒不免給朱厚照他們講起前幾年襄王修建陵墓把隆中鏟光光的事兒。

  襄王覺得這地方諸葛亮住了都說好,所以準備把自己埋在這個風水寶地。

  於是襄王不僅把那兒的隆中書院給遷走了,還把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上頭留的碑刻詩文全都剷除,真是活著的死了的一個都沒放過。

  可惜他當時才兩三歲,沒能早早去看一眼那兒的碑刻,不然說不準可能在裡頭扒拉出李白蘇軾他們的詩作來著。

  畢竟他倆都去過襄陽那一帶,且都挺喜歡寫詩跟人討論三國的。

  比如蘇軾特意寫了首《隆中》說「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可見蘇軾這個蜀地人還是很惦記這位諸葛亮這位故人的!

  再比如李白夜讀《諸葛武侯傳》,當場提筆寫了首長詩夸諸葛亮「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並向當時一位有資格舉薦他當官的崔少府表示「三國那會兒有位姓崔的名士慧眼識諸葛亮,現在我有才華,崔少府你又姓崔——你懂我的意思吧」!

  瞧瞧,這都是有詩為證的!

  所以說如果他們曾經路過隆中,很可能會留下點珍貴的碑刻!

  唉,真是太可惜了!

  為了讓朱厚照理解這種惋惜,文哥兒不免又站起來給朱厚照吟誦了幾首李白蘇軾他們的代表作。

  即使過了幾百上千年,這些詩句依然是後世莘莘學子們反覆誦背的寶貴文化遺產!

  文哥兒過去幾年每日一早都愛帶著人在翰林院的長廊里踱著步子誦讀詩書,練就了一把誦起詩來特別能帶動人的好嗓子。

  朱厚照聽著聽著也學文哥兒那樣站了起來,莫名激動地當起了小跟屁蟲。

  文哥兒往前走一步,他也跟著往前走一步;文哥兒誦一句詩,他也跟著誦一句詩,只覺這些詩寫得確實好,每一句都跟在喉舌間一蹦一跳似的,讀著特別起勁!

  文哥兒聽著朱厚照跟讀完幾首經典古詩詞,頓住腳步轉頭問:「殿下覺得這些詩詞寫得好不好?」

  朱厚照雖還不懂得品詩,卻記住了剛才跟著文哥兒吟誦詩詞的美妙感覺。他毫不吝嗇地夸道:「寫得好!」

  文哥兒道:「過去有過很多這樣的好詩文,也有過很多這樣的風流人物,如果我們的祖先們沒有把史書和他們的著作一代代地傳下來,我們就沒有機會認識他們了。你說可惜不可惜?」

  朱厚照用力點頭。

  聽起來就好可惜!

  文哥兒給朱厚照補充了一點文保小知識,除了書籍字畫之外,建築、碑刻、壁畫乃至於生活中還能看見的老物件等等也都是記錄一個文明發展歷程的載體。

  像李白杜甫他們每路過一個名勝古蹟或者名人故里,就會熱情洋溢地寫詩懷古,這便算一種跨越千百年的傳承。

  再過個千百年,他們站在李白杜甫曾經到過的地方讀起那些滿懷感慨的懷古詩,那便是他們正式接過李白杜甫遞過來的接力棒。

  如果他們接棒後沒有留給後人半點好東西,反而還大肆破壞前人傳承下來的寶貝,那肯定是要被後世子孫戳脊梁骨的!

  這個話題對朱厚照來說就有點深奧了,朱厚照聽得似懂非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