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他和張侖是朋友,張侖從不出去胡混,還大方地讓家中教習指點他們練武,怎麼看都是良朋益友,老丘怎麼連他和張侖往來都不許?

  王華聽了丘濬給文哥兒提出來的二選一難題,忍不住在心中嘆了口氣。

  英國公乃是皇帝親信,上朝時立於百官之首,朝廷祭祀也大多由英國公出面主持,可以說眾多勛貴大多以英國公為首。

  從私人層面上看,文哥兒與英國公的嫡長孫交好自然不是壞事,文官他有門路,勛貴他也有門路,真踏入仕途還不橫著走?

  可要是把視角轉到皇帝身上,皇帝定睛一瞅,好傢夥,管槍桿子的,搞決策的,瞧著居然親如一家!

  瞧瞧他們,這邊要干點啥,那邊出政令配合;那邊要干點啥,這邊掄起拳頭來助威。配合得要多默契就有多默契!

  現在咱朝廷差不多實現了全自動管理,皇帝只需要乖乖當個吉祥物就可以了!

  這時候皇帝往往有兩個選擇:一、擺爛,安安心心當個吉祥物;二、看朕不乾死你們這些膽大包天的傢伙。

  太宗皇帝開東廠、憲宗皇帝開西廠——乃至於後來的武宗皇帝開內廠,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想通過宦官制衡朝局。

  文官、內宦、勛貴武臣相互制約,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良好局面,而不是他們之間親親密密手拉手,讓皇帝只能端坐龍椅上當個工具人。

  事實上文官們倒也不是個個都剛正不阿,平時他們自己私底下經常走外戚、內宦、勛貴的門路。

  史載在弘治年間,朱祐樘賜死了一個寵愛的宦官,在他家裡搜出一本帳本,上面記錄的全是文武大臣賄賂他送的黃金白銀,看得朱祐樘勃然大怒。

  這些官員們嚇得不清,連夜帶著另一批黃金白銀去走國舅張鶴齡的門路,總算是讓朱祐樘當做沒見過這本「賂籍」。

  沒錯,為了壓下自己賄賂宦官的事兒,他們又去賄賂了外戚。

  大家又可以繼續開開心心攜手建設美好大明了。

  所以哪怕是號稱「弘治中興」的時期,文官們也是一邊罵一邊私下走門路。

  沒辦法,誰叫這些人確實離天子最近呢?

  大家都知道走後門要找能說上話且說的話還管用的。

  不過誰要是把這事兒擺到明面上來干,那肯定是人人都喊打喊罵(御史也會瘋狂彈劾)的。

  正經文官誰會和這些人交朋友?有真交情是不可能有真交情的,他們之間不過是清清白白的行賄走後門關係罷了。

  這樣的官場規則其實遠不至於影響到一個五歲小孩,可偏偏文哥兒又不是尋常的五歲小子,他從小就受到太多人關注。

  既然他享受了神童名聲帶來的好處、走到哪都讓人另眼相待,那言行舉止上便更要注意一些,不能因為年紀小就真的肆意妄為。

  光看他動不動就引起京師熱議就知道了,整個京師多少雙眼睛盯著他看啊?

  王華看著文哥兒紅著眼的委屈模樣,終是把這之中的諸多考慮與文哥兒講清楚了。

  他們是想著文哥兒年紀還小,還可以再放縱他玩幾年,可現在他已經這般捨不得了,若是再長久地相處下去,日後豈是說絕交就絕交得了的?終究還是長痛不如短痛。

  實在不想斷絕往來,平時碰上了也不必特意避開,該怎麼相處還是怎麼相處,丘閣老要求的也只是讓文哥兒別私下和他們密切來往而已。

  他那麼多朋友,也不是見天兒往每個人家裡跑的。只是不去他們家、不赴他們的私約,難道很難做到嗎?

  王華伸手揉著文哥兒的腦袋瓜子,說道:「你別怨丘閣老,他這樣費心教訓你也是怕你日後走了歪路。他與你無親無故,要不是實在擔心你以後可能行差踏錯,只管當你是貓貓狗狗似的逗著解悶就是了,何必做這個惹你埋怨的惡人?」

  文哥兒聽王華耐心給他說了這麼多,終歸還是悶悶地點了點頭。

  王華見文哥兒緩過勁來了,又追問文哥兒到底幹了啥。

  等知道文哥兒拿張鶴齡兄弟倆當槍使,王華不由陷入沉默。

  今天大夥討論那副新對聯的時候,這小子在旁邊還聽得挺起勁的,一副特別感興趣的好奇態度。敢情那居然是他整出來的?!

  怎麼辦,他也想打兒子了。

  看著自家小兔崽子還紅著的眼眶,王華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孩子還小,慢慢教不著急。

  此時此刻有千言萬語在王華胸腔來回翻騰,最後通通匯作一個感想——

  ……丘閣老打得好!

  他上輩子到底造了什麼孽,才讓他的兒子一個比一個不省心?

  現在還能怎麼辦,難道真能狠下心再打這小子一頓不成?

  王華只能嘆氣。

  文哥兒手心這情況,握筆和吃飯都不成了。

  知曉文哥兒好面子,王華吩咐金生去飯菜端回來餵他吃,省得他為了不丟臉真就直接不吃了。

  不過丘閣老打得這麼重,明兒怕是也消不了腫。

  王華到底還是心疼兒子,又把文哥兒接下來幾天的事兒安排好了:「這幾日你就別出去了,待在家裡好好想想,我幫你向你幾個先生告個病假。」

  文哥兒乖乖點頭。

  結果第二天謝豆就聞訊來探病。

  文哥兒麻溜把手藏起來,不叫謝豆瞧見他挨了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