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竟全薅走就有點過分了。

  人不能太貪心!

  文哥兒安安分分地讀書練字工作日跑翰林院,休息日跑丘家,每天都能充分鍛鍊到自己的小短腿。

  轉眼到了八月初,王文素的鋪子即將開業。

  他爹已經回了晉州只王文素和看著他長大的祥叔留在京師。

  籌措一個商鋪不是易事王文素眼裡又只有數學祥叔便自己跑去晉商會館探聽消息。

  會館這種東西地域性很強基本都是自己人帶自己人從來不帶外地人玩。

  晉商想來京師落戶,也得先去晉商會館拜拜山頭順便聽聽同鄉們的建議。

  這一來二去可是費了不少銀錢和時間。

  文哥兒和王文素都不清楚其中的彎彎繞繞全是祥叔這個老江湖在走動。

  晉商大多靠鹽業起家不僅自家賺得盆滿缽滿,也培養出了不少官場上的關係。

  對於新到京師的同鄉,晉商會館也會予以一定的幫助。

  至於給的幫助是多是少以及維持多久,端看你是不是真的扶得起來、願不願意一起反哺同鄉。

  晉商之所以能興盛數百年,他們的團結正是原因之一。

  哪怕是王文素一家早就移居他地,祥叔報上王家出身後還是被接納了,並且幫他擇了處很不錯的鋪面。

  由於王文素只愛算術,旁的事一概不管,祥叔思來想去,選了文房用具這門生意,兼營各種顏料。

  如今晉商會館領頭的就是顏料商,可以給他們供應貨源。

  別的貨源也好找,都是尋常筆墨,走薄利多銷路線,夥計肯幹活便不會虧到哪裡去。

  算是一門賺不了大錢但挺穩當的營生。

  店鋪快開業了,王文素的妻兒也跟著晉州的商隊過來了。

  文哥兒這才知道王文素兒子都和自己一樣大,女兒比自己還大兩歲。

  這人半句都沒提過自己一雙兒女,每天光和他聊數學來著。

  文哥兒乍然被邀請去他們家吃飯都愣了一下:敢情他這筆友還有家室來著?

  既然是開業前吃頓便飯,順便見見王家嫂子,文哥兒問清楚王文素家到底有幾口人後便備好給小孩子的禮物出門做客去。

  眼下京師最熱門的玩具就是積木和拼圖了,經過一年的發酵,這兩樣玩具的熱度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還越來越受歡迎,儼然已經是逢年過節送禮佳品。

  尤其是積木,你就算送重複了小孩子也不會嫌棄,反而還會特別高興,因為他們能玩的花樣更多了!

  這種有無限可能的東西,小孩兒們怎麼玩都玩不膩。

  文哥兒最不缺的就是這兩樣時新玩具,隨手就帶了兩套給王文素兩個孩子。

  文房店還沒對外營業,文哥兒算是頭一個外來客。

  他在店裡溜達了一圈,這裡摸摸那裡碰碰,最後好奇地對著那堆由晉商供貨的顏料研究了半天,對祥叔介紹的花里胡哨的顏色叫法很是嘆服。

  什麼紫棠紺青柳黃柳綠,聽得他都有點暈了。

  顏料應該是店裡利潤最大的生意了,別的就得等讀書人考試或者開學賺上一筆。

  倒是不用王文素操太多心。

  文哥兒才三歲多,王文素妻子也沒那麼多避諱,領著一雙兒女出來待客。

  她平日裡專心教養一雙兒女,並不管外面的事,也不怎麼要求丈夫上進,是個很嫻靜的婦人。見了文哥兒,她也是溫婉地笑笑,招呼兩個孩子陪文哥兒玩。

  文哥兒讓金生把帶來的禮物送給兩個小孩兒。

  兩人年紀都比較小,選的都是大顆粒積木和大塊拼圖,色澤也是往鮮艷里選。

  姐弟倆一下子被文哥兒帶來的禮物吸引住了,拉著文哥兒哥哥弟弟地叫喚,要他陪著一起玩。

  王文素一到京城就一心撲在翰林院的算書上,還真沒空閒了解京城風物。

  他見到兩樣新玩具也來了興趣,坐下跟三個小孩一塊玩了起來,嘴裡還道:「京師果然多新鮮事物,我在晉州時不曾見過這東西。」

  文哥兒驕傲地道:「去年之前京師也沒有這玩意!」

  他把個中曲折給王文素講了,重點講述自己在中間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可是和金生一起畫了好幾份設計稿,收了好多潤筆費的!

  王文素聽得咋舌不已,接著又覺得理所當然:文哥兒這般聰明,不管做成什麼事都很正常。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旁邊的祥叔聽了文哥兒的話,忍不住插嘴道:「這東西是小官人弄出來的?」

  文哥兒很謙虛地道:「我就是出個圖紙,說說想法,談不上是我弄出來的,生產售賣什麼的我們從不經手。」

  祥叔道:「那小官人能給小老兒引薦一二,看看那邊能不能給店裡鋪點貨?」

  這倒不是什麼大事,文哥兒自己就能做主答應下來。

  要知道匠人那邊也不是自己賣的,他們是做好送到城中各個商鋪寄賣,各家商鋪知道這東西正炙手可熱,也很樂意當銷售商,每次出新套裝都能直接全城鋪貨,利潤十分可觀。

  文哥兒從中牽個線添個鋪貨點並不難。

  文哥兒道:「明日我叫我爹寫個條子,回頭你自己去尋對方商量就好。」

  祥叔聞言頓時喜笑顏開:「那就勞煩小官人了。」

  得知文哥兒平生最愛吃好吃的,尤其愛嘗別人家的特色吃食,祥叔決定給文哥兒露一手,搬出自己從山西老家帶來的砂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