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對待旁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對待自己正兒八經的學生?自家學生的文章那自然是越讀越愛,恨不能讓每一個客人都看看!

  事實上李東陽也是這麼幹的。

  唉,兒子不喜歡被他秀,他秀學生還不行嗎?

  等回過味來,文章都已經傳播出去了。他能有什麼辦法,只能在御前給學生爭取一座更大的圖書館!

  王華一陣沉默。

  他就知道肯定會這樣。

  李東陽這人啊,真不知道該說他什麼才好。

  李東陽見王華這個當爹的憂心忡忡,不由給自己找補起來:「就算我不給旁人看,文哥兒自己也不是會藏著掖著的人。我早上聽介夫說了,他出了我家就興沖沖跑去拜訪劉閣老——你覺得以文哥兒的脾性,會不會把文章拿給劉閣老看?」

  王華:「…………」

  謝邀。

  我兒子不僅給劉閣老看了文章,還留下吃了牡丹花餅,並挖回三株牡丹花種到家裡。

  ……不得不說,這混帳小子拜李東陽為師真是拜對了。

  作者有話說:

  老劉:牡丹餅與尚書餅孰美?

  老丘:我和這老賊不共戴天!!!

  文哥兒:?腦殼痛,腦殼痛.jpg

  註:

  ①明朝神童待遇相關記載:

  「程敏政,字克勤,休寧人,南京兵部尚書信子也。十歲侍父官四川,巡撫羅綺以神童薦。英宗召試,悅之,詔讀書翰林院,給廩饌。」

  ②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往往很少。」

  第78章

  親爹和親哥不是上衙就是上學去文哥兒只能自己呼朋喚友在家裡野。

  許是他的文章寫得太好了,李東陽都沒給他布置新的命題作文,於是他開開心心玩兒到傍晚,一點作業都沒寫。

  直至王華傍晚下衙歸來給他帶回他以後可以去翰林院讀書的消息文哥兒才驚了一下。

  翰林院是什麼地方皇帝的私人顧問團。

  別看翰林院的官員個個官階和俸祿都不高,事實上如今朝野間流傳著一句這樣的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這意味著近幾十年來內閣逐步被進士出身的翰林系官員壟斷了出身低了或者沒有在翰林院和前輩們眉來眼去過,日後甭想更進一步!

  內閣制度發展至此,倒是和唐代時張九齡提出的「不歷州縣不擬台省」大相逕庭。

  可以想像,自從這個「潛規則」逐步成為定例朝廷中負責擬定朝政大計的內閣成員大部分都沒有地方官經驗。

  他們往往不知道怎麼處理地方事務,也不知道地方百姓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甚至幾十年不出京師半步,只需要從翰林院起步按部就班地順利通過一次次考核便能一步步往上升。

  事實上這也跟內閣一開始組建的原因有關朱元璋不希望朝廷里有說話比他還管用的丞相便把丞相制度廢除了。

  結果後來的皇帝又覺得沒宰相不太方便又拉了個班子湊幾個人負責干宰相的活。

  這些人官階低、沒實權就是負責提供建議,沒有做決定的權利。

  所以內閣成員的挑選不看官階也不要求地方官經驗聽話肯幹活就行了。

  可內閣發展到現在早就不再是只負責苦哈哈幹活的了首輔一定程度上已經拿回了一定的相權。

  於是這時候可以看看朝堂之上可以左右天下決策的人都是哪些——

  一方面是基本沒出過宮門的皇帝。

  一方面是基本沒出過京師的內閣。

  還有在中間時而隱身時而專橫的宦官。

  底下的人想說點什麼、做點什麼,往往很難。

  明朝官場可是一個連言官都經常下詔獄,要內閣成員各種想辦法去撈的地獄級難度副本。

  哪怕皇帝要點面子不明令把你砍了,也可以讓你沒法活著走出詔獄。

  這就難怪出身翰林院的內閣成員們互幫互助,只引薦自家人進內閣,保證以後可以團結一致保護自己人。

  翰林院,閣老的老家!

  早前就提到過了,但凡翰林院成員親屬亡故,都要攜重金去求閣老們寫墓志銘的。可見翰林系官員親如一家!

  文哥兒沒想到自己還可以去國家圖書館蹭書看。

  王華他們平時就是在翰林院編書的,偶爾還要負責完成古籍的還原和修復,乾的全都是和書有關的活兒。

  文哥兒道:「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去?」問完他又補充了一句,「我每天早上可以晚點去嗎?不跟您一起出發!」

  王華樂了,明知故問道:「為什麼不跟我一起出發?」

  文哥兒眼珠子直轉,很快找到適合的由頭:「您要去上朝,那肯定不能帶上我啊!還是等您忙完了,我再直接去翰林院報到就好!」

  王華笑道:「過兩日陛下會給你賜個小令牌,到時候你自己拿著去就好。」

  不管怎麼樣,文哥兒能去翰林院讀書都是少有的殊榮,別看朝中看起來到處都是神童,實際上算下來十年八年也不一定出一個。

  文哥兒還出生得特別巧,專挑在弘治元年的正月初一出生。

  很難不猜測朱祐樘有心把他打造成弘治年間的代表性神童。

  王華命廚下備了酒菜,與王老爺子小酌了兩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