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頁
雍正嘆氣,「你呀你,讓朕說你什麼好呢。太后那邊你也不用擔心,她深居深居靜明園,隆科多的事情先瞞著她,等處理好了,朕再慢慢告訴她。你意下如何?」
十三阿哥不願意反駁皇上的話,可是為了皇上著想,他不得不說。
「太后是個明事理的人,她應該不會袒護隆科多,事前瞞著她,等她事後才知道,極有可能與您產生心結,影響母子關係的和睦,反而得不償失。」
雍正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一則,他敬重太后,希望她健康長壽;二則,民間傳言紛紛,說他弒父殺母,逼死兄弟,雍正並不想做一個臭名昭著的皇帝。若是嫡母太后突然有個好歹,他的名聲只會更臭,辨無可辨。
想到這裡,雍正拍拍十三阿哥的肩膀,「十三弟,只有你是真心為朕考慮的人,你說的很對,在隆科多回京議罪前,朕得先將隆科多之事告知太后。」
十三阿哥心裡悄悄鬆了一口氣。
靜明園。
樂盈靜靜聽雍正說話。
無外乎隆科多結黨營私,貪污受賄,縱容家人行兇作亂,還有一條據說很大的罪名私藏玉碟。
罪證確鑿,無可辯駁,當然樂盈也沒打算為他辯駁。
她只有一個要求,「隆科多熟悉那邊的情況,此時換人不妥,待他與沙俄談判完成,回京後,任憑皇上處置,我沒二話。」
雍正愣住了,他實在沒想到太后竟然提出這個要求。
樂盈繼續道:「先帝在時,平三番,收復鄭氏,與准格爾部幾次征戰,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大清國土一寸一毫都不能相讓給別人,否則就是大清的罪人,這話是先帝在世時親口對我所說。」
雍正臉色變得凝重,最後道:「皇額娘說得對,是朕想左了,朕知道該怎麼做了。」
樂盈恭維他一句,「皇上英明。」
之後雍正暫壓對隆科多的處置,等候隆科多談判結果。事情進展很順利,隆科多寸土不讓,收回了至少二十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重新與沙俄劃定邊界。
雍正五年底,隆科多返京議罪,皇帝念其有功,留他性命,貶為庶民。
第245章
皇帝們的屬性各有不同,老康精力無限旺盛,是個完全宅不住的皇帝,曾經創造的最高紀錄就是一年裡只有了兩個月留在京城,其他時間都在外地巡幸,往北去到盛京;往西去到陝西、山西等地;往南就更不用說了,六次南下江南。天南海北各地跑,一年一度塞外巡。
這一方面固然是花費巨大,勞民傷財,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穩固清朝的統治。康熙時,滿人入關時日不長,皇帝各處巡幸,考察河工吏治民生,展示天家威儀,穩定國家統治。
到了雍正朝,老康打下的底子都在,蒙古諸部安分老實,徹底成為大清的一部分;南邊等地也已經歸屬清朝統治,在這種情形下,不愛出門的雍正皇帝便可以長年累月待在京城不挪動地方。
雍正真真算得上勤勉的皇帝,處理政事之餘僅剩餘的一點時間則是圓明園裡放鬆自己,搞點小愛好,比如換裝入畫,養狗造窩,算命占卜,修仙煉丹啥的,日子也算豐富多彩。
樂盈與他這對掛名母子的興趣愛好不相投,一人住靜明園,一人住圓明園,兩人相安無事過了很多年,各自都覺得還算滿意。
到了雍正朝中後期,每年她的萬壽節,禮儀隆重,雍正親自帶著皇子皇孫,以及王公大臣來給她賀壽;後宮則由皇后帶著內外命婦公主福晉們叩拜祝賀。
樂盈的地位愈發超然,德高望重,雍正的重視當然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先帝。玄燁作為帝王功勳蓋世(在清朝的王公大臣眼裡),威儀顯赫,後人所不能及,作為他的正妻遺孀,他的光環理所當然籠罩在樂盈頭上,眾人自然不敢小覷她。
其實這麼多年過去,樂盈已經越來越少想起三哥,但三哥即使過世,仍舊是她最重要的護身符。
時光倏忽,???故人離世不少,榮妃、惠妃、宜妃等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她們過世時年紀均以超過七十,在古代絕對稱得上長壽而終。
樂盈身邊陪伴的瓜爾佳氏、通嬪兩人身子依舊很不錯,三人相伴,在靜明園的日子過得還行。尚在宮中的密妃、勤妃、襄嬪、經嬪等人借著來給太后請安的機會,偶爾也會在靜明園小住幾日。
雍正十三年八月下旬的某日,果親王允禮與莊親王允祿突然匆匆趕到靜明園,他二人臉上都帶著淚痕,見到樂盈,伏地下拜,道:「皇額娘,皇上病重,請您速隨兒子前往圓明園。」
樂盈吃了一驚,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突然,雍正上回給她請安,她已經察覺到了他的身子大不如往日。
他于丹藥上頗有研究,曾經給樂盈送過一次丹藥,說這玩意兒對保養身子甚好,樂盈可不敢用,也知道勸不住他,一個再英明的皇帝入了丹藥坑,除了自己突然醒悟,誰都無法把他拽回來。
丹藥傷身,再加上工作太肝,不太會勞逸結合,鍛鍊身子,這些原因都有的,雍正的確不如他的父親與兒子長壽,但樂盈在心裡算了一下他的年紀,今年五十八歲,不能說長壽,但肯定超過古代平均壽命了,所以年老體弱,身體機能的自然衰退也是他病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應該不是病重,而是病篤,不然不會勞動允禮、允祿兩位皇帝信任的朝中重臣來請她去圓明園。
十三阿哥不願意反駁皇上的話,可是為了皇上著想,他不得不說。
「太后是個明事理的人,她應該不會袒護隆科多,事前瞞著她,等她事後才知道,極有可能與您產生心結,影響母子關係的和睦,反而得不償失。」
雍正認真考慮這個問題。
一則,他敬重太后,希望她健康長壽;二則,民間傳言紛紛,說他弒父殺母,逼死兄弟,雍正並不想做一個臭名昭著的皇帝。若是嫡母太后突然有個好歹,他的名聲只會更臭,辨無可辨。
想到這裡,雍正拍拍十三阿哥的肩膀,「十三弟,只有你是真心為朕考慮的人,你說的很對,在隆科多回京議罪前,朕得先將隆科多之事告知太后。」
十三阿哥心裡悄悄鬆了一口氣。
靜明園。
樂盈靜靜聽雍正說話。
無外乎隆科多結黨營私,貪污受賄,縱容家人行兇作亂,還有一條據說很大的罪名私藏玉碟。
罪證確鑿,無可辯駁,當然樂盈也沒打算為他辯駁。
她只有一個要求,「隆科多熟悉那邊的情況,此時換人不妥,待他與沙俄談判完成,回京後,任憑皇上處置,我沒二話。」
雍正愣住了,他實在沒想到太后竟然提出這個要求。
樂盈繼續道:「先帝在時,平三番,收復鄭氏,與准格爾部幾次征戰,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大清國土一寸一毫都不能相讓給別人,否則就是大清的罪人,這話是先帝在世時親口對我所說。」
雍正臉色變得凝重,最後道:「皇額娘說得對,是朕想左了,朕知道該怎麼做了。」
樂盈恭維他一句,「皇上英明。」
之後雍正暫壓對隆科多的處置,等候隆科多談判結果。事情進展很順利,隆科多寸土不讓,收回了至少二十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重新與沙俄劃定邊界。
雍正五年底,隆科多返京議罪,皇帝念其有功,留他性命,貶為庶民。
第245章
皇帝們的屬性各有不同,老康精力無限旺盛,是個完全宅不住的皇帝,曾經創造的最高紀錄就是一年裡只有了兩個月留在京城,其他時間都在外地巡幸,往北去到盛京;往西去到陝西、山西等地;往南就更不用說了,六次南下江南。天南海北各地跑,一年一度塞外巡。
這一方面固然是花費巨大,勞民傷財,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穩固清朝的統治。康熙時,滿人入關時日不長,皇帝各處巡幸,考察河工吏治民生,展示天家威儀,穩定國家統治。
到了雍正朝,老康打下的底子都在,蒙古諸部安分老實,徹底成為大清的一部分;南邊等地也已經歸屬清朝統治,在這種情形下,不愛出門的雍正皇帝便可以長年累月待在京城不挪動地方。
雍正真真算得上勤勉的皇帝,處理政事之餘僅剩餘的一點時間則是圓明園裡放鬆自己,搞點小愛好,比如換裝入畫,養狗造窩,算命占卜,修仙煉丹啥的,日子也算豐富多彩。
樂盈與他這對掛名母子的興趣愛好不相投,一人住靜明園,一人住圓明園,兩人相安無事過了很多年,各自都覺得還算滿意。
到了雍正朝中後期,每年她的萬壽節,禮儀隆重,雍正親自帶著皇子皇孫,以及王公大臣來給她賀壽;後宮則由皇后帶著內外命婦公主福晉們叩拜祝賀。
樂盈的地位愈發超然,德高望重,雍正的重視當然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先帝。玄燁作為帝王功勳蓋世(在清朝的王公大臣眼裡),威儀顯赫,後人所不能及,作為他的正妻遺孀,他的光環理所當然籠罩在樂盈頭上,眾人自然不敢小覷她。
其實這麼多年過去,樂盈已經越來越少想起三哥,但三哥即使過世,仍舊是她最重要的護身符。
時光倏忽,???故人離世不少,榮妃、惠妃、宜妃等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她們過世時年紀均以超過七十,在古代絕對稱得上長壽而終。
樂盈身邊陪伴的瓜爾佳氏、通嬪兩人身子依舊很不錯,三人相伴,在靜明園的日子過得還行。尚在宮中的密妃、勤妃、襄嬪、經嬪等人借著來給太后請安的機會,偶爾也會在靜明園小住幾日。
雍正十三年八月下旬的某日,果親王允禮與莊親王允祿突然匆匆趕到靜明園,他二人臉上都帶著淚痕,見到樂盈,伏地下拜,道:「皇額娘,皇上病重,請您速隨兒子前往圓明園。」
樂盈吃了一驚,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突然,雍正上回給她請安,她已經察覺到了他的身子大不如往日。
他于丹藥上頗有研究,曾經給樂盈送過一次丹藥,說這玩意兒對保養身子甚好,樂盈可不敢用,也知道勸不住他,一個再英明的皇帝入了丹藥坑,除了自己突然醒悟,誰都無法把他拽回來。
丹藥傷身,再加上工作太肝,不太會勞逸結合,鍛鍊身子,這些原因都有的,雍正的確不如他的父親與兒子長壽,但樂盈在心裡算了一下他的年紀,今年五十八歲,不能說長壽,但肯定超過古代平均壽命了,所以年老體弱,身體機能的自然衰退也是他病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應該不是病重,而是病篤,不然不會勞動允禮、允祿兩位皇帝信任的朝中重臣來請她去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