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家足夠大,但姜家二老並不願意住到外嫁的孫女家裡,動身前還特地來了信,讓姜楊幫著租賃一間小宅子就好。

  二老想的姜楊還在翰林院裡,老話說窮翰林窮翰林的,翰林院的俸祿並不算高,京城寸土寸金,買一間宅子對他來說還是有些負擔的。

  不過二老沒想到的是,姜楊一直住在沈家,吃穿用度都不要花銷,加上翰林雖然俸祿低,但日常就有進宮講學的機會——蕭珏是個勤奮的帝王,每個月都要從翰林院點人進來。

  衛琅是新科狀元,一開始他是第一人選。

  只是衛琅才學雖好,但對著蕭珏的時候卻有些拘謹。

  而且蕭珏不是很喜歡衛家的家風——衛老太爺確實是毋庸置疑的天縱奇才,自己學的好還不算,連帶著把孫子也教養得那般出色。但是衛老太爺聰明過頭了,對皇帝而言,臣子是幫著解決問題的,聰明過頭可不是好事。

  也因為這樣,蕭珏後來起用了和衛老太爺風格很不一樣的衛常謙,卻沒去管身子骨還很硬朗的衛老太爺。

  衛老太爺幾次託兒子、孫子幫著傳話,說自己還想為朝廷出一份力。

  蕭珏年少氣盛,直接懟回去了,說衛老太爺之前就稱重病,眼下雖然好了,但想到衛老太爺年事已高,沒得讓他這把年紀了還再為國家大事費神,還是在家頤養天年吧。

  衛老太爺前頭稱病是為了避開朝堂的動亂,如今蕭珏直接用這事兒當藉口把他懟了,他就是再聰明也無濟於事,而且新朝新氣象,他從前的人脈大部分都用不上了,便只好作罷。

  衛琅肖似其祖父,不只是才學方面,品性方面也是。

  他為蕭珏講學的時候,蕭珏偶爾也會拿時事問他。

  他給出的永遠是最平和、最折中的辦法,力求兩頭不得罪,獨善其身。

  這和年少登基、正準備大刀闊斧干一番的事業的蕭珏想法相左,後來不用蕭珏自己說,下頭的人就不再推衛琅上來了。

  於是進宮最多的就成了榜眼姜楊。

  他和蕭珏自然比旁人處的融洽,而且他雖然人看著寡言少語,很是持重,但政見卻不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那種,很多時候連蕭珏都拿不定主意的事,他卻敢大膽地說鼓勵他試一試,說不嘗試的話世間一半的事都成不了,但是如果嘗試一番,就還有機會。

  當然他也會給出嘗試失敗後的最差結果,讓蕭珏自己衡量。

  兩人志趣相投碰在一起,不過兩年工夫,就辦成了好幾件實事——當然也就辦壞了的,不過因為都知道壞事後的最差局面,所以也沒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因此蕭珏給了他好幾回賞賜,一次也不多,百八十兩銀子,不至於到讓人眼紅的地步。

  姜楊也不是大手大腳的人,當了兩年翰林就攢出了近千兩的身家。

  姜楊就另外買了一座小宅子,距離沈家兩條街的路程,地段和布局都很是不錯。

  姜老太爺和老太太來的那天,姜楊和姜桃親自去接了。

  幾年不見,姜老太爺和老太太都還是精神矍鑠的——老太爺去年雖然病了一場,人清瘦了不少,但如今已經恢復過來。

  二老早在書信里知道姜桃生了個閨女,雖然重外孫女在他們看來並不怎麼金貴,但這到底是沈家的孩子,又顧念著姜桃這些年把姜楊照顧得那麼好,他們就給窈窈準備了一份厚重的見面禮——一個金項圈。

  當然這貴重是對他們來言,對窈窈來說,她自打出生後就收過不知道多少好東西。

  姜桃和姜老太爺、老太太道了謝,然後把金項圈套在了窈窈脖子上。

  窈窈本來是想出來玩的,但是姜桃只帶著她坐在馬車裡,等接到了人,就讓老太爺和老太太進馬車說話,而後姜桃便讓車夫往回走了。

  小丫頭本來就蔫蔫的,又是頭一回見到老太爺和老太太,收到的禮物也不是特別新奇的那種,她雖然也跟著喊了人,也道了謝,但也沒表現出多高興。

  老太爺和老太太也知道這禮對沈家來說不算什麼,見她沒有特別歡喜,雖然有些小失望,但也沒說什麼。

  後來老太太看窈窈長得討喜,逗她說話。

  窈窈聽她說鄉下的事情覺得新奇極了,也就打起了精神。

  回程的兩三刻鐘里,一口一個外曾祖母的,把老太太哄得笑開了花。

  姜老太爺一直在和姜楊說話,見她們一老一少相處得那樣好,臉上也多了幾分笑。

  沒多會兒馬車把他們送到了姜楊置辦的宅子裡,窈窈總算是有了下馬車的機會,讓姜楊抱著她到處瞧瞧看看的,咯咯笑個不停。

  後頭窈窈也出了汗,她隨手把金項圈摘了,讓她娘拿帕子給她擦脖子上的汗。

  等到回去的時候,姜桃問起她的項圈,窈窈才把她隨手放在一邊的金項圈指給她瞧。後來她嫌棄項圈重,也不肯戴了,就拿在手裡把玩。

  姜桃要說她,又讓姜楊攔著了,說難得窈窈出來高興,而且這樣的東西在家裡確實是平常東西,窈窈不喜歡也很正常,沒必要非強逼著一歲多的孩子裝出喜歡的樣子來。

  姜桃到嘴的話被堵了回去。

  方才還察覺到她娘情緒不對,而顯得有些緊張的窈窈在聽了他舅舅的話後也接著笑了起來。

  就在姜桃被一連串的小事惹毛了,決定要好好治一治他們對窈窈寵愛無度的毛病的時候,機會很快就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