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鄉下極苦,尤其是北方的鄉下,不比南邊暖和以及水米兩季。城裡來的知青,以前都是沒做過農活的,開春時,地里還凍著呢,就是鄉下人自己翻地都費不少勁,何況是這些知青。

  雖然村里養了牛,可村里地太多,也不可能都指著牛。要知道這會兒子,牛可比人金貴多了。

  知青來的當年還好一些,轉年春天就開始幹活,一天累死累活的干下來,還掙不來一天的口糧,多少人都在懷疑人生。

  在城裡的時候,他們每個月各種糧食供應票。可到了鄉下,除了一點布票,旁的都沒了。

  而那點布票,一年下來都不一定夠做一件上衣的。

  條件好的,還能從家裡帶些錢慢慢花著。條件不好的,想要掙點錢,就得靠在生產隊幹活得的工分。

  鄉下的日子不好過,剛開始的時候,知青們還想著返城的事,可隨著時間一長,只見有人來,不見有人回。這些人也知道返城的事,希望渺茫。

  於是這些知青們,要麼娶個本地媳婦,靠著岳家幫襯。要麼嫁給村裡的漢子,靠著婆家生活。

  所以截止林琳他們這一批來這裡,知青點就只剩下五個男知青,三個女知青。

  知青點就在村子的東邊,差不多是在東山山腳下的位置。那裡蓋了一個大院,兩排屋子。一排住著男知青,一排住著女知青。

  說是兩排屋子,其實就跟鐵柱家的房子差不多。一進屋就是廚房,往裡走就是一間帶炕的屋子。

  不過知青點的屋子要比鐵柱家的多了一面炕。

  一進屋左右各一個大鍋,中間一條進裡屋的過道。

  推開門進去,對應著大鍋,左右各有一面五米左右的大炕,住下十多個人不成問題。

  這些知青無論是一批來的,還是分批來的,都是面不合,心也不合。

  先來的不願意和後來的搭夥,嫌他們吃的多,乾的少。

  後來的又嫌先來的摳搜,煮個粥要放一鍋水,味還特難吃。

  於是久而久之,就分炕分鍋了。

  這些事情林琳他們現在還不知道,不過也快就知道了。

  鐵柱說完知青點的一些事情,又說了一下工分以及村子裡都有什麼活。

  太叔村位於北方,一年四季,冬天幾乎是沒有什麼活了。秋收之後,曬上幾天玉米,然後全村人一起去村委將收上來的玉米都手工搓成粒,村裡的男人再趕著車送到縣裡的糧站,之後給各家發放口糧,分工分,分錢,殺年豬,再分點豬肉,剩下的日子就干呆了。

  若是這一年玉米收得早,地里還會種上一些大白菜。若是收晚了,也就不種了。

  太叔村土地不少,所以各家各戶都有半畝的自留地,家裡吃的菜都在那裡。要是家裡人口多,糧食不夠吃,自留地里種什麼,只要你能自己搞到種子,村委一般不干涉。

  所以太叔村的活計跟其他地方相比輕省多了,除了地里那些活,也就剩下養豬和養牛這活了。

  種地是忙三季,養豬和養牛卻是要忙一年。不過養豬什麼的不用下地,工分還是成人工分,所以這活也挺搶手。目前是鐵柱他爹,太叔村的老村長倆口子在幹著。

  ……

  其實聽到太柱說這些,林琳對於在太叔村的生活還是比較滿意的。

  和南方相比,北方不富裕,卻也輕省。這要是分到了南方那種魚米之鄉,說不定要從年頭忙到年尾呢。

  鐵柱見新來的知青都聽明白了他說的話,然後看了一眼他媳婦,他媳婦撇了下嘴,轉身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鐵柱嫂子單手拎了一袋玉米面和大碴子放到屋門口。

  「你們剛來,也沒帶什麼糧食。按著慣例由村子先借給你們口糧,等到這幾天秋收後,你們有了工分再從那裡扣,不過肯定沒有多少。」鐵柱指了指門口的兩個袋子,「玉米面和大碴子每樣四十斤,一人二十斤口糧。等秋收後,村委還會再借你們一些。」

  至於村里也不富裕的話,鐵柱這會兒沒活,準備等著秋收後再跟他們提。

  村委大院在村子的西邊,鐵柱家正好在中間。本來這糧食是不需要鐵柱家出的,可問題是村委倉庫里也沒糧食借這四人了。

  於是前兒鐵柱叫了幾個村幹部開會的時候,便商量了由鐵柱家先借知青糧食,等秋收打了新糧再還鐵柱。

  這會說完了正事,鐵柱就將前兩天就拿回家的知青個人情況登記冊子也捧了回來,逐一給林琳四人登記。

  因鐵柱只是小學文化,很多字都不認識,所以知青冊子是讓林琳幾人自己寫的。

  林琳是最後一個登記的,等林琳登完記將本子和帶來的材料交給鐵柱的時候,鐵柱這才發現林琳不但是烈士家屬,還已經十六歲高齡了。

  看到林琳登記的十六歲,鐵柱終於放心了。

  城裡人還是靠譜的,沒將個十三四歲的小孩也打發下來。

  ╮(╯▽╰)╭

  作者有話要說:  高溫肉:死豬肉利用高溫殺菌後賣給市民,不要票。

  下鄉後,知青之間其實也都比較生份。聽老太說,那時房子都不太大,知青們都是分開住的。一批人住一起什麼的。

  第368章

  做完了這些事,鐵柱便站起身,準備帶著這幾人回知青點去。

  「大家今天好好熟悉一下環境,明天村里組織秋收,到時候跟著其他人一道上工,我再跟你們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