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二人正愁沒機會回報林逸秋,林逸秋把他們留下以後,又相繼介紹了十幾個戰友過來工作。他們一部分做了工人,一部分做了保安,還有一部分會開車的正好做運輸司機。

  這樣一來,司機和安保人員問題都解決了。但還是缺銷售,林逸秋只能自己先頂上了。

  目前的狀況就是,橡子粉等一系列食品托蔣袁的福在海市和東北三省都挺有名的,但是在京城這塊才剛剛打開市場。

  發宣傳、登GG都是費時費力的辦法,哪怕因為知味齋的緣故,東北土特產店鋪生意也不錯,但偌大的食品廠開在這裡,每天只生產的量都賣不掉,堆積在庫里怎麼行?他們現在急需一筆非常大的訂單,最好是源源不斷地那種。

  林逸秋不得不承認,這一步走得冒進了。

  這裡可沒什麼《光明日報》,也沒有幫忙寫稿子的趙主編。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既省時省力又快速提升知名度呢?

  食品廠內一時愁雲慘澹,大家都沒了主意。

  這時,劉季年在報紙上看見了一則消息,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機遇。

  於是他趕緊把消息告訴了林逸秋,林逸秋也是個腦子活泛的,當下就覺得這個計劃可以一試,他已經想明白的關口,而其他人還雲裡霧裡呢。

  廣交會?

  啥是廣交會啊?

  廣交會全稱華夏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於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市舉辦,1958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間,廣交會不斷拓寬我國對外貿易渠道,年成交額突破40億美元,為國家出口創匯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季年定定地說:「這可能是我們為數不多的機會!」

  其他人則憂心忡忡道:「可是咱們國內還沒弄明白呢,這就要賣到國外去?人老外能買咱們的帳?」

  林逸秋是個天生的冒險主義,喜歡挑戰未知,自然是站在劉季年那一邊:「買不買也得做了才知道。」

  既然正副廠長都這麼說,那其他人也沒有異議了。

  1986年下旬,第六十屆廣交會如期而至。

  林逸秋劉季年在廣交會開始前半個月就帶上劉小昌、陳楓、齊援朝,一行五人來到了廣市。

  五人中除了林逸秋,其他四人都是第一次坐飛機,下飛機後臉色多多少少都有些蒼白。

  林逸秋見大家不虞便提議道:「都休息休息吧,我在流花路的賓館已經開好房間了。」

  齊援朝摸著仍有餘悸的小心臟:「那玩意兒可老貴了吧?」

  林逸秋笑著安撫人心:「不怕,咱有熟人好辦事。」

  沒錯,他確實有熟人,還是很熟的……親人!

  一行人很快就坐計程車來到了流花路。

  70年代初,由於前來參加廣交會的來賓越來越多,於是廣交會擴建了新的展館。廣交會流花路展館1974年3月建成,並於當年春交會開幕時啟用,周圍所有建築應運而生,共同組成一整套齊全的設施。

  從機場到流花路,一路上林逸秋都在心裡默默感慨:「總算是有點21世紀的影子了。」他對此行報了極大的期待。

  此時的流花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小汽車公交車隨處可見,很多地方甚至比京城還要繁華,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是這是生活的富足給予他們的安逸,劉小昌幾人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等下了車,齊援朝感嘆道:「好傢夥,這就是廣市,這樓咋能修那麼高啊。」

  「咱們一會兒就住那裡。」林逸秋指著一棟六層樓的白色建築,道:「不過我得先先去拜訪一個人才行。」

  --------------------

  作者有話要說:

  我把自己想的先寫,然後把你們點的餐一點點上

  ☆都來自百度百科

  第197章 廣交會(二)

  林逸秋說的熟人自然是當年來林家尋親的大伯陳國邦一家人。

  當年聽了林逸秋一席話,加上他十塊錢的資助,一家三口才勉強能夠來到廣市,然後從麵攤開始,一點一點開到了麵館,80年的時候開了一家小飯館,短短六年的功夫做到了廣市數一數二的酒店。

  面前這棟廣市流花大酒店,就是這位大伯的產業。

  林逸秋對著酒店玻璃門整飭了一下著裝,讓陳楓跟齊援朝劉小昌在門口等著,自己跟劉季年先一步來到了前台。

  整個酒店是很標準的上個世紀風格,入口是旋轉門,大廳里是一整套牛皮黃色的沙發,腳下踩得是黑色的大理石,牆上是瓷磚拼接的松鶴延年圖,標準的中西結合裝修。

  就這土洋土洋的酒店已經是廣市流花路的標杆了。

  今天並非周末,酒店內非常安靜,前台兩個前台正無聊地湊在一起聊天。

  林逸秋上前禮貌地問道:「您好,我想問一下陳國邦先生在不在?」

  兩個前台一聽這話,瓜子也不嗑了,齊齊看向林逸秋,見他雖然相貌非凡,但穿著確實樸素,甚至有些土氣,一點也不像廣市市區那些年輕靚麗的小年輕。

  年紀略大一些的前台問道:「我們酒店是需要預約的,請問您有預約嗎?」

  預約?這時候國內已經搞這一套了嗎?

  「我們沒有預約。」

  「不好意思,沒有預約我們不讓進的。」

  「我們是親戚,你只要幫忙通傳一聲,就說有個叫林逸秋的從吳縣來找他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