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內閣舍人分掌戶部的董新,原在戶部做司官時就是一塊硬骨頭,多少人在他身上碰了釘子。

  雖極敬畏忠心於賈琮,但此刻還是選擇堅持他的立場,對劉耀倫的請功有異議者,便是他。

  董新出列,躬身道:“殿下,臣絕無否定鎮軍大將軍軍功之意。臣亦聽聞,殿下欲以英國公厚賜。只是,臣以為此戰之關鍵,在於殿下籌謀數年準備的火器。是以火器之利,方使得北疆都護福建下這等豐功偉業,其功,實在殿下。當然,臣非佞臣,且知殿下無意攬功。只是若鎮軍大將軍只求厚葬那陣亡的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名士卒,臣自無話可說,尤其是那一萬先鋒大軍,加重撫恤也無妨。可連剩餘的六萬多將近七萬大軍,都以三倍軍餉例厚給,是不是太過了些?這還不算對那些參將、守備、游擊等軍官的賞賜。加起來,數目相當龐大。”

  說罷,董新看向趙青山。

  此事,他是和趙青山商議過的。

  趙青山看了董新一眼,見賈琮臉色隱隱陰沉,便乾咳了聲,道:“殿下,大功之人,理當重賞。只是,若是按劉耀倫這般請賞法子,等南征之後,朝廷又該怎麼去賞?北疆這八萬人該撫恤的撫恤,該重賞的重賞,朝廷勉強都能做到。可南征三十萬大軍,滅國之戰後,若都以此例,那朝廷就算砸鍋賣鐵也犒賞不起啊。”

  賈琮聞言,面色舒緩了下來,道:“理是這樣的理,只是九邊軍卒大多已過了三十多歲,然大部分竟還未成家。這些年,是朝廷對不住他們。鎮軍大將軍給孤上了道密折,希望此戰過後,解三萬年歲過三十五的老卒軍籍,送其歸鄉,安家娶親。

  朕派快馬告訴鎮軍大將軍,這些當了十幾年的兵,解了軍籍後,也很難再過尋常百姓生活了。所以,不如就將他們留在九邊,以戍衛軍的名義,時常去草原上掃蕩馬賊,安定邊城。還可將他們的家人都接去,甚至,孤還可以為他們尋些女人當婆娘。這半年朝廷對於叛逆抄家滅門了不知多少,其中多有婦孺。一併殺了可惜,全送入織造廠暫時也用不盡。

  九邊之前被邊軍們占去的田地,這次全部收回來,分給百姓。北疆一戰,收攏的牛羊馬匹數以百萬計,馬留作戰馬,牛或賣或租賃給百姓,羊分一部分出來,也廉價賣給百姓一批。

  從今日起,九邊可以往草原上放牧了。

  不出三年,邊關必然繁盛起來。

  所以,目光看長遠些,也一定要厚賞!”

  趙青山等閣臣聞言,沉吟了稍許,相互對視了眼。

  雖未言,但都看明白彼此眼中的深意……

  劉耀倫晉封英國公,手握六萬天下雄兵,一旦回京,立刻躋身軍中頂級巨擘。

  縱是內閣,對其能轄制之處也不多。

  若是能解其三萬軍權,一下砍掉一半的實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他們並非想自毀長城,但以他們的目光看來,如今四海即將昇平,已經快要到刀兵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了。

  這些武王時期的軍中大將,甚至險些要入主朝堂,武夫干政,實在應該退下去了。

  他們寧願大力扶持獨孤意等人為太子訓練的新軍,以為更可靠。

  念及此,董新等人紛紛點頭。

  趙青山同賈琮道:“若如此,厚賞一些,也算可以。只是,能否以實物頂替?譬如九邊的民宅,田地,耕牛……”

  賈琮聞言輕輕笑了笑,道:“這個,就等英國公回京後,太傅再與他打擂罷。”

  ……

  慈寧宮,壽萱殿。

  戌時二刻,賈琮同內閣處置完政事,便折返於此。

  雖然他依舊未親政,大多政務皆由內閣持藍筆批改。

  但是,南邊兒傳來消息,海西葡里亞國一位名叫羅莎&mdot;卡佩的女伯爵帶了整整十三條船人,靠岸濠鏡。

  除了隨行僕役、守衛和水手外,還有大量的手藝人、退伍士官、海員、學者、傳教士、工匠、僱傭兵等等。

  那位女伯爵上岸後指名要見賈琮,得知他成為大乾國皇太子後,立刻送上了求見文書。

  這件事賈琮極為重視,也是近來極大緩解他心情的一個緣由。

  因此賈琮和內閣說了許久這些人的作用。

  其實重要性不必他廢太多口舌,北疆一戰,盡顯火器之威。

  內閣此時無人會認為火器是奇淫巧技了,而是真正的軍國利器。

  有了這個共識,許多事就可以敞開的商議了……

  只要不動搖儒教的立教根本,內閣並不排斥,挑選出一部分人來,學習西夷的那一套學問。

  當然,連祖宗都不能祭拜,神權高於君權的西洋邪教,是斷不允許在大乾傳播的……

  從早上一直商議到入夜,定下大致的框架後,賈琮才來壽萱殿與太后請晚安。

  晨昏定省,終是不能少的。

  武王沉睡後,太后雖小病了場,但很快就恢復過來。

  或許在她看來,武王終究未真正離去,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有奇蹟出現。

  所以心情很快就調整了過來,整日裡同葉清、黛玉說笑,鳳體康復的不錯。

  賈琮進殿內行禮請安,還未跪下,就被太后一迭聲的叫起,招呼到鳳榻邊上坐下,笑容滿面道:“元壽下朝了,可累著了不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