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世上沒有感同身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怎麼,你那幾位叔叔和嬸嬸又給你氣受了?」衛泱問。

  沈識珺搖頭,「長公主不必聽映汐瞎說,臣女哪裡有受委屈。」

  衛泱自然知道,沈識珺不是那種逆來順受的性子,但沈識珺的臉色的確不太好,即便不是受了委屈,那也是遇上了煩心事。

  這丫頭分明是在嘴硬。

  衛泱本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但見沈識珺一再迴避,怕是有什麼不好啟齒的事。

  再者,此事似乎涉及沈識珺的家事,她一個外人即便再關心,也不便多加置喙。

  罷了,既然識珺不願說,她當然不好強求。

  衛泱尋思著,正欲岔開話題,又聞譚映汐小聲補充了一句,「長公主,這回不是識珺的叔叔和嬸嬸,是識珺的娘親。」

  識珺的娘親?那可是個出了名的溫婉賢淑之人。

  一個賢婦慈母,好好的怎麼會突然給自己的獨女氣受?

  「夫人她怎麼了?」衛泱問。

  沈識珺雖埋怨譚映汐多事,但有些事自個壓在心裡也怪難受的。

  既然話都說到了這個份兒上,她若再不坦言,那就顯得太矯情了。

  「隔著窗子不方便,請長公主進屋說話吧。」

  衛泱點頭,便帶著半夏和福來進了屋。

  「快來坐下。」衛泱一進屋就牽著沈識珺入了坐,「映汐也別站著。」

  譚映汐聞言,立馬貼著衛泱坐下了。

  「有什麼委屈,你儘管跟我講。」衛泱柔聲與沈識珺說。

  「不瞞長公主,映汐說的不錯,臣女的確是在跟臣女的娘親置氣。臣女的娘她…她太婦人之仁了!」沈識珺說,口氣中有埋怨,有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和委屈,「當初,臣女的爹爹在西南戰死,屍骨未寒,臣女的那幾位叔叔和嬸嬸就使盡了齷齪手段作踐我們娘倆,只差沒直接拿刀子刺死我倆,狠發一筆絕戶財。全仰仗太后娘娘和長公主不棄,選了臣女入宮做伴讀,叔叔嬸嬸們因敬畏皇家威嚴,才不敢繼續造次。此番,臣女回府小住,發覺臣女的娘親就是個沒骨氣的糊塗鬼,幾位叔嬸給她一分好臉色,她就恨不能將心都掏給人家。不止如此,娘親還嫌我對幾叔嬸太過冷淡,不夠親熱恭敬。奴婢氣急,便質問了娘親一句,當初是誰逼著您走投無路,要帶著女兒上吊自盡的?誰知娘親卻狠狠打了臣女一巴掌,還責怪臣女心胸狹窄。長公主您說,究竟是臣女小氣,還是臣女的娘糊塗?」

  不知是因為太激動,還是因為想起被親娘掌摑的事太傷心的緣故,沈識珺的眼中隱隱泛著淚花。

  衛泱曉得,沈識珺有著不輸男子的剛毅性子。

  自從與沈識珺相識到如今,她從未見沈識珺掉過一滴淚。

  看來,識珺這回真的是傷心壞了。

  佛家有句勸人改惡從善的話,很是家喻戶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衛泱一直都對這句話有些不置可否。

  往日惡貫滿盈之人,真能在一朝頓悟之後一心向善,成為一個不爭的好人?

  這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情何以堪?

  好,就打著第一個疑問能夠成立,那惡人往日犯下的罪孽,就可以因為他的改過自新而一筆勾銷?

  那些回答能的,無疑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刀子沒插在你身上,你當然不會覺得疼。

  畢竟,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憑什麼要被傷害的人,無條件去原諒一個施暴者?

  僅僅是因為他已經知道錯了。

  這簡直就是強盜邏輯,對被傷害的人何等的不公平。

  小氣?我捅你一刀,然後再跪下向你磕頭賠罪,你就能笑著說沒關係嗎?

  你說可以,但我說不行!

  在衛泱看來,沈識珺深記當年她叔叔和嬸嬸險些逼死她們母女的仇,並沒有錯。

  不只沒錯,還記的好。

  沈識珺小氣?那丫頭的胸懷已經夠寬廣了好嗎。

  若換作是她,呵呵!

  衛泱自打穿越以來,在這表面光鮮,內里卻一片烏煙瘴氣的皇宮裡,見過不少形形色色的惡人。

  這些惡人各有各的壞法和程度。

  而在這一眾惡人中,沈識珺的三對叔叔和嬸嬸,絕對能排進前三。

  那真是一群披著人皮的惡狼。

  至於這些人的畜生本性是從何時開始顯現的,那便要追溯到五年前,沈識珺之父沈萬鈞,在前往西南賑災的歸途中,因遭賊匪伏擊亡故以後。

  安南將軍沈萬鈞是長興伯沈雄的嫡長子,因天資聰穎,七歲那年就被選中成為先帝的伴讀。

  與先帝有同窗之宜,情同手足。

  都說小時候過於聰明伶俐的孩子,長大以大都不會有太大出息。

  而沈萬鈞就成功的打破了這個魔咒。

  沈萬鈞不僅能文亦能武,還相貌英俊,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名動京都。

  是京都城內家喻戶曉的青年才俊,也是許多姑娘們深深思慕著的春閨夢裡人。

  加冠之年以後,沈萬鈞便開始在軍中漸漸嶄露頭角,先帝在世時,一直頗得先帝的重用。

  五年前,西南發了一場大水。

  朝廷反應迅速,立刻就撥下糧食和銀錢賑災。

  沈萬鈞獲封安南將軍,率部押送賑災的物質和銀兩南下,並沿途剿滅因災而趁亂揭竿而起的匪患。

  在順利的抵達西南災區以後,沈萬鈞親自指揮救災,不僅幫助當地農戶排澇清淤,恢復農業生產,還幫助流離失所的百姓們,重建房舍。

  全仰仗沈萬鈞指揮得當,西南在大災之後才沒有大亂。

  沈萬鈞立下大功,回京之後論功行賞,加官是一定的,甚至還有可能封爵。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沈萬鈞賑災完畢,趕回京都復命的路上,遭遇山匪伏擊,陣亡在了返京的路上。

  區區山匪竟然能將朝廷的精銳殺的片甲不留?

  但凡不是傻子都能看出來,沈萬鈞的死必有隱情。

  衛泱記得很清楚,當年沈萬鈞的死訊從西南傳來,幾乎震動了整個朝廷。

  剛成為攝政太后不久的樊昭親下懿旨,命人徹查此事。

  但此案前前後後查了一年多,也沒有任何進展和收穫。

  五年過去,沈萬鈞的死依舊是個懸案。

  五年,足夠人們忘卻一個已經逝去的英雄。

  衛泱想,沈萬鈞的真正死因,恐怕永遠都無法大白於天下了。

  可憐沈萬鈞一個國之棟樑,就這樣不明不白的含冤而亡。

  每每想起,衛泱都會覺得痛心疾首。

  沈萬鈞自己只怕也是死不瞑目。

  不只因為自己死的太冤枉,也因為放不下自己的愛妻和獨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