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俞伯晟看得出來是真的掛懷,又嘆了口氣,順便說起了最近外頭有關齊珂的傳聞。
這當中確實有幾件是俞菱心不曾聽說的,但大致上也沒有什麼太過意外的,說來說不過就是士林之中關於齊珂的閒言碎語很多,主要是覺得他讀書沒以前刻苦,一面跟吳王魏王來往頻頻,另一方面又時常遊走於幾個書院之間,四處結交學子,以至於那些曾經以結交齊案首為榮的仕子們,現在都不太願意與齊珂來往了。
曾經的清流才子,如今居然成了這樣的皇子幕僚,俞伯晟言語之間自然也是有惋惜的。
「想來齊案首也有自己的想頭,才子高志,旁人難料罷。」荀澈聽到這裡,到底還是微微蹙了眉,話里的諷刺與不滿,也沒有全然掩飾。
俞伯晟當即便感覺出來,只是他一下子想起的卻是當初曾經還想把俞菱心許配給齊珂、不叫女兒與荀家來往太多的舊事,越發有些不好意思:「這也算不得什麼高志……」
「爹爹,」俞菱心當然知道荀澈的情緒從何而來,立刻插了一句轉開話題,「最近芸兒如何?先前不是看著太太有意要與蘇家相看婚事?芸兒可還跟蘇家的茂哥兒有什麼往來?」
俞伯晟搖了搖頭:「那倒是沒有了,如今芸兒也是一心讀書,且看著也比先前穩重了不少,是長大了。」
其實這個才是真不用問的,自從俞菱心懷孕,俞老太太幾乎沒隔三天都會打發人過來問候,俞菱心除了自己回娘家之外,也時常叫甘露和霜葉回去給老太太送東西,對俞芸心的近況倒是很了解的。
正如俞伯晟所說,俞芸心在過去的大半年裡確實長大了不少,不只是身量高挑了幾分,行事也明白了不少,不僅沒有再對蘇茂有什麼迷戀,甚至還勸著自己母親不要再跟蘇家來往太多。
只是蘇含薇到底與俞芸心同在文華書院,面子上的來往總是有的。而且最近蘇家的老太太身體不太好,俞家也不好攔著蘇氏回娘家探望母親。
順著這個話題,俞伯晟也又說了幾句家裡的事情,吃了兩盞茶,才最終在給外孫安哥兒留下一份厚厚的見面禮,以及對俞菱心百般叮囑仔細保重之後,告辭回府。
而送走了俞伯晟之後,荀澈與俞菱心夫妻對望一眼,又哄了哄安哥兒,隨後才一齊回到書房說話,心情也是有些微妙的。
說穿了,這些家族聯姻也好,搞一些什麼送妾送丫頭甚至塞個嬤嬤之類的招數,都還算是明槍,可說是自上而下的出招,或是離間、或是探聽,還都好防範些。
可像蘇家這樣親戚來往,齊珂這樣同窗聯誼之類的,就都是暗箭,從底下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來,於情於理都不好拒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捅上一刀,反而比前者更難料理。
「慎之,你說齊珂到底是怎麼想的?」俞菱心也不由嘆了口氣,從她閉門待產,到如今坐月子休養,家裡的事情都是荀瀅在幫著明華月,當然也會每天都過來看她,姑嫂說笑一番。
表面上好像一切都是和諧,平順無比,可每次稍稍提到詩社文章之類的事情,或者只是偶然的安靜與出神片刻,俞菱心都能看出來,小書呆子如今真的是大姑娘了。
她沒有說出來,只是那心裡藏著的,卻是越來越深了。
荀澈垂目又默然了片刻,才淡淡開了口:「我也拿不準。從表面上看,齊珂的確是定了心要做二殿下的幕僚了,如今也確實得了二殿下和三殿下的信任,聽說有些書信往來都有齊珂在當中幫助起草的手筆。他若是真的想走這條青雲路倒也罷了……」
頓一頓,後頭便沒再說。
俞菱心卻是明白的,如今京城裡看似爭端最激烈的是廷議之中立儲之事,只是無論立賢還是立嫡,秦王吳王還是趙王,即便定下儲君的名分,所意味的也絕對不是宣帝朝間爭端的結束。
又或者說,正好相反,儲君名分定下的那一日,大概才是真正腥風血雨的開始。
前世里麗妃一直沒有失去貴妃的名分,承恩公府的勢力也沒有倒得這樣早,還是使出了不少刺殺和毒害的手段,甚至也有做兵變逼宮的預備。
只不過因著荀瀅的慘死,以及荀家隨後的一系列變故,那時荀澈的垂死反撲近乎瘋狂,反殺血洗了依附朱家、支持吳王的臣子數人,其中就包括京策軍左郎將潘縉,也算是較早地扼殺了麗妃一脈逼宮的可能。
但是今生荀澈其實是在有意催逼局勢,甚至希望麗妃和吳王魏王能夠發動前世未曾出現的兵變,這樣也能順勢將他們這一脈徹底連根拔起,永絕後患。
若真是到了那個地步,昌德伯府斷無幸理之外,齊珂作為吳王的幕僚,只怕也是要跟著粉身碎骨了。
「瀅兒自小就是這個性子,柔善,溫順,隨和,」荀澈忽然起身,走到了窗邊,負手遠眺,聲音也十分低沉,「大多數的事情,瀅兒都是不計較的。可她若是真的認定了什麼事,什麼人,也實在是……」
俞菱心也是搖頭:「其實他們總共也沒見過幾次,怎麼就能這樣認定呢?你說會不會是咱們想多了,或許瀅兒並沒有對齊珂那麼上心?」
荀澈又沉了沉,重新轉身面向俞菱心:「前些天,就在你臨盆前幾日,樓夫人過來與母親說話,也主動提過瀅兒的婚事。並不是要保媒,只是提醒咱們家,端陽時皇后的意思,這些日子以來魏王的動作,每一樣都不是好苗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還是趕緊給瀅兒定親才是,最好能嫁到京城之外比較安全。結果這話叫瀅兒聽見了,當時樓夫人在的時候沒說什麼,等到樓夫人走了,這丫頭卻跟母親說,她不想嫁人,就想一輩子在家裡,跟著母親,跟著咱們,守著她自己的小書樓……」
這當中確實有幾件是俞菱心不曾聽說的,但大致上也沒有什麼太過意外的,說來說不過就是士林之中關於齊珂的閒言碎語很多,主要是覺得他讀書沒以前刻苦,一面跟吳王魏王來往頻頻,另一方面又時常遊走於幾個書院之間,四處結交學子,以至於那些曾經以結交齊案首為榮的仕子們,現在都不太願意與齊珂來往了。
曾經的清流才子,如今居然成了這樣的皇子幕僚,俞伯晟言語之間自然也是有惋惜的。
「想來齊案首也有自己的想頭,才子高志,旁人難料罷。」荀澈聽到這裡,到底還是微微蹙了眉,話里的諷刺與不滿,也沒有全然掩飾。
俞伯晟當即便感覺出來,只是他一下子想起的卻是當初曾經還想把俞菱心許配給齊珂、不叫女兒與荀家來往太多的舊事,越發有些不好意思:「這也算不得什麼高志……」
「爹爹,」俞菱心當然知道荀澈的情緒從何而來,立刻插了一句轉開話題,「最近芸兒如何?先前不是看著太太有意要與蘇家相看婚事?芸兒可還跟蘇家的茂哥兒有什麼往來?」
俞伯晟搖了搖頭:「那倒是沒有了,如今芸兒也是一心讀書,且看著也比先前穩重了不少,是長大了。」
其實這個才是真不用問的,自從俞菱心懷孕,俞老太太幾乎沒隔三天都會打發人過來問候,俞菱心除了自己回娘家之外,也時常叫甘露和霜葉回去給老太太送東西,對俞芸心的近況倒是很了解的。
正如俞伯晟所說,俞芸心在過去的大半年裡確實長大了不少,不只是身量高挑了幾分,行事也明白了不少,不僅沒有再對蘇茂有什麼迷戀,甚至還勸著自己母親不要再跟蘇家來往太多。
只是蘇含薇到底與俞芸心同在文華書院,面子上的來往總是有的。而且最近蘇家的老太太身體不太好,俞家也不好攔著蘇氏回娘家探望母親。
順著這個話題,俞伯晟也又說了幾句家裡的事情,吃了兩盞茶,才最終在給外孫安哥兒留下一份厚厚的見面禮,以及對俞菱心百般叮囑仔細保重之後,告辭回府。
而送走了俞伯晟之後,荀澈與俞菱心夫妻對望一眼,又哄了哄安哥兒,隨後才一齊回到書房說話,心情也是有些微妙的。
說穿了,這些家族聯姻也好,搞一些什麼送妾送丫頭甚至塞個嬤嬤之類的招數,都還算是明槍,可說是自上而下的出招,或是離間、或是探聽,還都好防範些。
可像蘇家這樣親戚來往,齊珂這樣同窗聯誼之類的,就都是暗箭,從底下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來,於情於理都不好拒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捅上一刀,反而比前者更難料理。
「慎之,你說齊珂到底是怎麼想的?」俞菱心也不由嘆了口氣,從她閉門待產,到如今坐月子休養,家裡的事情都是荀瀅在幫著明華月,當然也會每天都過來看她,姑嫂說笑一番。
表面上好像一切都是和諧,平順無比,可每次稍稍提到詩社文章之類的事情,或者只是偶然的安靜與出神片刻,俞菱心都能看出來,小書呆子如今真的是大姑娘了。
她沒有說出來,只是那心裡藏著的,卻是越來越深了。
荀澈垂目又默然了片刻,才淡淡開了口:「我也拿不準。從表面上看,齊珂的確是定了心要做二殿下的幕僚了,如今也確實得了二殿下和三殿下的信任,聽說有些書信往來都有齊珂在當中幫助起草的手筆。他若是真的想走這條青雲路倒也罷了……」
頓一頓,後頭便沒再說。
俞菱心卻是明白的,如今京城裡看似爭端最激烈的是廷議之中立儲之事,只是無論立賢還是立嫡,秦王吳王還是趙王,即便定下儲君的名分,所意味的也絕對不是宣帝朝間爭端的結束。
又或者說,正好相反,儲君名分定下的那一日,大概才是真正腥風血雨的開始。
前世里麗妃一直沒有失去貴妃的名分,承恩公府的勢力也沒有倒得這樣早,還是使出了不少刺殺和毒害的手段,甚至也有做兵變逼宮的預備。
只不過因著荀瀅的慘死,以及荀家隨後的一系列變故,那時荀澈的垂死反撲近乎瘋狂,反殺血洗了依附朱家、支持吳王的臣子數人,其中就包括京策軍左郎將潘縉,也算是較早地扼殺了麗妃一脈逼宮的可能。
但是今生荀澈其實是在有意催逼局勢,甚至希望麗妃和吳王魏王能夠發動前世未曾出現的兵變,這樣也能順勢將他們這一脈徹底連根拔起,永絕後患。
若真是到了那個地步,昌德伯府斷無幸理之外,齊珂作為吳王的幕僚,只怕也是要跟著粉身碎骨了。
「瀅兒自小就是這個性子,柔善,溫順,隨和,」荀澈忽然起身,走到了窗邊,負手遠眺,聲音也十分低沉,「大多數的事情,瀅兒都是不計較的。可她若是真的認定了什麼事,什麼人,也實在是……」
俞菱心也是搖頭:「其實他們總共也沒見過幾次,怎麼就能這樣認定呢?你說會不會是咱們想多了,或許瀅兒並沒有對齊珂那麼上心?」
荀澈又沉了沉,重新轉身面向俞菱心:「前些天,就在你臨盆前幾日,樓夫人過來與母親說話,也主動提過瀅兒的婚事。並不是要保媒,只是提醒咱們家,端陽時皇后的意思,這些日子以來魏王的動作,每一樣都不是好苗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還是趕緊給瀅兒定親才是,最好能嫁到京城之外比較安全。結果這話叫瀅兒聽見了,當時樓夫人在的時候沒說什麼,等到樓夫人走了,這丫頭卻跟母親說,她不想嫁人,就想一輩子在家裡,跟著母親,跟著咱們,守著她自己的小書樓……」